5月24日下午,是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第四次小組討論時間,圍繞“如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新聞出版界委員展開了熱烈討論。
韓敬群委員從作家阿來所說的“要注重時間的沉淀、情感的發酵”談起,他認為,講故事要有耐心,要注意角度和細節。
來自香港的張志剛委員認為,在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們的故事應更多講給14億中國人聽,并且要對比、客觀地講。
同樣來自香港的石漢基委員表示,國際傳播應避免用外國受眾難以理解的成語,如改用數據列表較易被接受;另外要精簡文字,要呈現事實讓受眾自己判斷。
“有4000多名記者直接到抗疫一線參與新聞報道工作,他們是此次抗疫逆行者之一。”胡孝漢委員指出,新聞工作者講故事首先注意內外有別,對外講成果更要講代價;對內“講制度也要講文化”“講道理也要講事實”“講科學也要講策略”“講數學也要講實質”,“講當下也要講未來”。田進委員表示贊同,抗疫斗爭的艱巨性前所未有,有許多感天動地的故事,對弘揚民族精神、文化有激發意義;故事一應講得具體、生動、鮮活,二要內外有別、外外有別,三要力戒形式主義并做好調控。
在閻曉明委員看來,在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抗疫故事,要注意兩個環境的改變,一是互聯網環境的全球化傳播,二是中國目前面對更加嚴峻的國際環境。為此,他提出三個建議,一要改變認識,“國際傳播減少受眾的敵意、負面性也是效果”;二是主要講當代中國的故事,三是各類負載國家形象的領域、部門要共同發力。
王樹成委員認為,當前對如何講好抗疫故事的問題還沒有破題,它涉及話語體系構建和傳播方式創新;要“講”得有效,不能大水漫灌。
新聞出版界每次小組討論,委員們都爭先恐后“搶”話筒。對于“如何講好中國抗疫故事”,委員們都感到一次時間遠遠不夠,還應做更多次、更深入的探討。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 首都經貿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