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口罩,今年兩會另一個搶眼的物品應該是“自拍桿”了。在人民大會堂前,在委員駐地,在討論間隙,一回頭,就會發現有手持“自拍桿”的委員正在專注地拍照,或者正在視頻連線。這里有院士、將軍、教授……他們除了政協委員這個稱呼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特邀委員記者。
“如何加快建設高質量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怎樣優化我國在線教育體系?”下午散會,剛走出會場的我看到了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主任朱同玉委員正在采訪同濟大學副校長顧祥林委員。他們一個問得具體,一個答得專業,要不是胸前別著的鮮紅醒目的委員牌提醒,我還真以為是記者在采訪。
來自廣西師范大學的黃曉娟委員是中文背景,她的采訪走的完全是正牌記者的套路。有一次,我們前往大會堂的途中,她一路采訪,晚上剪輯的視頻就上了人民政協網。開幕式結束后,外面下起了大雨。她在愛心雨傘通道的一段視頻與解說,情融于境,真切感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閩景委員雖是理工男,但專業精神與采訪水平毫不遜色。他在會場中抓拍記錄,會議后趕寫新聞,連飯后散步都要抓住機會,在行進中采訪世界短道速滑冠軍楊揚,緊張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記者業內有句行話叫“出現場”。許多珍貴歷史的鏡頭都是由在歷史事件現場的記者按下快門。而百年不遇的疫情讓記者們無法“出現場”,這記錄歷史的責任就部分地交付給了政協委員們。據悉,僅人民政協報就邀約了100多位特邀委員記者,我有幸也在此列。
畢竟是臨時兼職的拍攝采訪,還不能以專業水準苛求,但憑這種認真與專注,能將這特殊時期兩會的正能量定格并傳播,將這昂揚的精氣神聚焦并弘揚,特約委員記者也算是“跨界”成功!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