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向發力的天津實踐>住津全國政協委員風采
關于“加強應急物資國家儲備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建議
關于加強應急物資國家儲備體系建設
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 天津市政協副主席 民進天津市委會主委 張金英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同心協力,迎來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社會秩序加快恢復的良好態勢,也為全球抗擊疫情作出了中國貢獻。疫情防控成績來之不易,但也凸顯出我國在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建設上的短板,特別是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方面還存在亟需解決的問題。
一、 存在問題
一是應急物資儲備存在結構性緊缺現象。抗擊疫情期間,除了我們迫切需要的口罩、呼吸機、防護服、消毒用品等常規應急物資的儲備緊缺之外,甚至像醫生這樣的專業醫護人員、醫院這樣的應急救災安置點的儲備也遠遠不夠。
二是應急物資的調配能力不足。疫情期間隨著防控工作的持續深入,各類防護物資的消耗和需求不斷增加,“抗疫”前線醫療機構、群眾百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物資緊缺現象。一方面是企業晝夜加班生產,海內外國人及愛心企業踴躍捐贈,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抗疫物資,另一方面卻因物資調配能力和運輸效率不高,人為造成了防疫物資“供與需”的不平衡,為有效控制疫情帶來阻礙。
4月27日,中共中央召開了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指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醫療物資保障是重要基礎支撐。為此建議,加強我國應急物資國家儲備體系建設,增強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二、 意見建議
一是建立和完善國家應急物資儲備的政策法規。新時代新形勢對國家應急物資儲備的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建議完善《國家物資儲備管理規定》,增加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等方面的內容,探索以立法形式保障新形勢下國家物資儲備工作的有序開展。
二是加快國家儲備物資的結構性調整。建立應對突發公共安全事件應急物資需求清單,調整優化儲備結構、品種和規模。將儲備對象從“物”的概念中拓展開來,把應急救災隊伍的“人”、應急救災點的“地”、應急救災物資運送物流的“線”、最快生產應急物資實現補給的“能”也納入儲備范圍之內,確保突發性事件爆發后,專業的醫護人員第一時間集結到位,需要救治的病人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應急物資能順利有序、源源不斷地向前線供給。
三是探索多元聯動的儲備新模式。國家物資儲備在參與應急救災時擁有強大優勢,地方、社會儲備又能降低國家儲備成本,補充不足、提高效率。建議探索應急物資“儲備于市”的新模式:通過購買社會服務的方式,與符合標準和資質的企業訂立合同,面對突發性事件能第一時間進行物資、物流、專業人才、專業服務的供給保障;探索“儲備于能”的新模式:梳理應急物資生產廠商名錄,突發性事件發生后能迅速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應急物資的產能供給;探索“儲備于民”的新模式:加大宣傳力度,鼓勵居民儲備合理數量的必要應急物資,避免臨時哄搶囤貨現象的發生,緩解前線供給壓力。
四是建立國家應急物資儲備信息聯動平臺。充分運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手段,對國家及地方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物資儲備情況進行全面摸底統計,形成全國上下一盤棋格局,便于突發性事件爆發時應急物資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準確、快速、高效地調動。
五是建立和完善預警機制。制定應對突發公共衛生安全事件國家儲備體系應急預案,加強專業培訓和實戰演練,提高對公共衛生事件的敏感度和預判能力,能夠在緊急情況下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及時準確投放儲備物資,發揮好“第一道防線”的作用。
提高國家應對突性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意,完善國家儲備體系,提高應急物資儲備能力,確保在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使我們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臨危而不亂,在與時間賽跑上搶占先機,在與生死較量中贏得主動。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