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讓政策加速“冒熱氣”
中國經濟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重新開啟,但恢復起來依然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資金少、抗風險能力弱的中小微企業更是舉步維艱。
中小微企業是吸納就業的主力軍,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近幾個月來,中央多次會議聚焦支持實體經濟舉措,中小微企業屢被“特別想到”、定向“供氧”。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出招馳援后,不少中小微企業亦迎難而上,為經濟恢復發展按下加速鍵。
疫情期間,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楊志明調研了許多中小微企業。本期新聞眼,我們采訪了楊委員和他的調研對象,聽他們講述“疫情故事”。
拜年短信里的牽掛
“現在這情況還能不能回去開工?”
“啥時候能復工?”……
直到今天,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原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部長楊志明手機里依然保存著這些幾個月前收到的短信。與其說舍不得刪掉這些短信,不如說他更不舍這其中的牽掛。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響。令楊志明寬慰的是,疫情集中暴發的春節期間,正是很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群體的返鄉期,“農民工大部分回到了遠離中心城市的中西部地區,客觀上也保護了中國最大的勞動群體。”他說。
楊志明曾任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關注研究農民工問題多年,手機通訊錄里更有約10%的聯系人是各行各業的農民工朋友。今年春節期間,他陸續收到全國各地農民工朋友的短信,除了拜年祝福,大家最關心的就是疫情下復工的話題。“疫情暴發初期,農民工擔心的是被感染,隨著疫情向好,農民工擔心的是生計。”楊志明坦言,農民工無疑是這次疫情沖擊下勞動報酬受影響最大的群體。
同時,在和中國勞動學會的多位理事電話拜年聊天中,會長楊志明發現,這些企業的董事長、總經理最關心的也是特殊時期下如何復工以及企業如何渡過難關。
很快,楊志明牽頭負責的中國勞動學會農民工發展課題組對30家企業的復工情況展開調研并迅速整理出一份報告,提出與往年集中返城不同,今年農民工應錯峰返城、分批復工,通過國務院參事室向上反映,并通過各大媒體向社會傳遞。緊接著正月十五后,課題組與新華社經濟信息社等部門聯合開展了百企復工分業快速調查,“點對點”對農民工集中度高吸納千萬人就業的7個行業和有代表性的3個類型深度調查,發現了疫情沖擊下更多深層次的變化和問題。
前所未有的疫情對大多數企業都造成嚴重沖擊,中小微企業尤其突出。有說法認為,企業在這次疫情中遭遇了寒冬,而中小微企業更處在雪上加霜的寒冬。
“只要有口氣,就要接上‘呼氣機’”
“我是一家餐飲企業,本來過年備了20多萬的貨,因為疫情影響都扔了,再加上物業費等運營成本真是損失不小,周轉乏力。”“我們圓通速遞正月初三就開工,可運營成本太高,去掉中央和地方的政策紅利支持,依然虧損不少。”太原市重慶孔亮火鍋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郭廷剛和山西圓通速遞有限公司經理倪建明道出的苦情,是企業間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也是楊志明這幾個月從未停止過的思考。
疫情讓不少企業陷入生死考驗之中。相對于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小微企業獲取資源和抵御風險的能力較差,尤其是小微企業通常處在產業鏈中的配角位置,在市場縫隙中求生存,支出持續增加而收入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困難尤為顯著。
“現在處于特別困難期。”楊志明以受疫情沖擊最嚴重、中小企業受損最嚴重的餐飲業為例向記者介紹,疫情開始后,除了少數商家需要保證抗疫物資的供給需求而繼續運營外,絕大多數商家都歇業了,都在觀望等待。特別是一些中小微企業,現金流基本可以支撐兩個月,到第三個月就幾乎枯竭了。如果不予以及時扶持和救助,則有可能面臨倒閉風險。
“只要中小企業有口氣,就要接上‘呼氣機’,想方設法救活。因為其背后維系著一撥人就業。”楊志明近期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的這句話被廣為轉發。近50%的稅收、60%的GDP、70%的技術創新和80%的就業……長期以來,中小微企業從吸納就業﹑貢獻稅收﹑創造財富等方面都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貢獻。在楊志明看來,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細胞、恢復經濟的“毛細血管”,如果說大企業給國家貢獻的是稅收,那中小微企業給國家貢獻的是就業,穩住中小企業就穩住了就業主渠道,其生存和發展對恢復經濟社會秩序起著重要作用。
為了幫助中小企業紓難解困、渡過難關,中央連月來頻繁出臺各項支持政策,涉及財稅、金融、社保、外貿、就業等多個方面。隨著各地復工復產、復市復業加快,加強對困難行業和中小微企業扶持,成為“保市場主體”任務的重要發力點。
“在出臺‘接地氣’政策的同時,各地應迅速‘消化’并讓政策加速‘冒熱氣’。”目前,很多地方都出臺了扶持政策,從房租優惠到稅費減免,從金融支持到審批關照,這些都是提升經濟活力的應有之義。楊志明強調,對中小微企業的定向幫扶,也應以更大的力度“一竿子插到底”,“拿出更多實惠、讓中小微企業有實實在在獲得感的措施是當務之急”。
幫扶中小微企業要精準施策、一企一策,已成為社會共識。楊志明建議,加大對中小微企業“量身定制”的政策扶持力度,將援企政策給企業的“放水”轉化為扶持中小微企業的“管灌滴灌”。例如,給小鋪、小店、小廠以特別救助措施,免征一年營業稅,在國有資產房租免收三個月的同時,行業協調非公企業免收三個月房租,再給予每戶10萬元至100萬元優惠貼息貸款,“讓小微企業、小店小鋪活起來,穩崗員工多起來,充分釋放開拓市場縫隙的靈活性。”他說。
轉型、自救、生機
“我們在防疫期間‘宅家’生活的人多起來時,在新發地搞起新鮮蔬菜即時配送,很受歡迎。感謝中國勞動協會給我們提供勞動管理創新的學習大平臺。”這是水果批發商張志強疫情期間發給楊志明的一條短信。張志強在北京新發地市場經營水果生意十多年,疫情沖擊下營業額斷崖式下跌了八成。在看到居家生活需求迅速增多后,他快速興辦起新鮮凈菜分裝組合加工廠,以新鮮、價實、快送的新優勢,成功開拓了上千家新用戶。
“在政策助力下,企業也要積極自救。”危與機總是并存的,楊志明對那些能化危為機的中小微企業贊嘆不已。面對這場大考,雖然疫情出題殘酷,但人們仍需勇敢答卷。此次疫情期間,很多中小微企業愈挫愈勇、逆勢飛揚,通過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業務轉型等迎來了新的發展,蛻變成了更適應未來新形勢的企業。“小微企業要積極從市場縫隙中捕捉新機遇,發展新業務。”楊志明說。
“‘熨平’疫情沖擊下的經濟創傷有個過程,急需政府的政策救助和企業員工抱團取暖的自救,共同努力,渡過特別困難期,迎來市場從恢復轉向正常、復工復產從恢復走向升級。”楊志明建議,應大力扶持防疫中出現的包括中小微企業在內的新業態、新消費、新零售,將創業創新的小額貸款貼息、創業培訓補貼等扶持政策落實到位、見效受益;讓“雙創”政策在防疫防控和復工復產中有新的內容;深入研究中小微企業升級發展的新需求,為疫情結束后將行之有效的階段性特殊政策上升為振興中小微企業發展新計劃、新政策進行大膽探索。
陽光總在風雨后。促進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仍需多方協作。楊志明也期待,一系列舉措形成政策合力,能給中小微企業帶來更強信心,推動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楊志明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