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王冬美: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
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強調,“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再次宣示了黨中央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強意志、堅定信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刻把握這一思想的理論和實踐創新意義及豐富內涵,切實增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責任感、使命感。
以綠色發展為導向
綠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更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眾的期盼。中國歷經多年經濟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國奇跡”,但也積累了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比較突出的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逼近極限,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傳統發展方式已不可持續。實踐證明,單純依靠刺激政策和政府對經濟大規模直接干預的增長,只治標、不治本,而建立在大量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基礎上的增長更難以持久,不但使我國能源、資源不堪重負,而且造成大范圍霧霾、水體污染、土壤重金屬超標等突出環境問題。可以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最大瓶頸制約是資源環境。作為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綠色發展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價值取向,以綠色低碳循環為主要原則,以生態文明建設為基本抓手,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將指引我們更好實現人民富裕、國家富強、中國美麗、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運用辯證思維實現雙贏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義。保護生態環境和推動經濟增長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經濟發展決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因為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臺頻度之密、監管執法尺度之嚴、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都是前所未有的。目前,越來越多的地方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紅利不斷釋放,綠水青山美麗畫卷越鋪越廣,金山銀山發展之路越走越寬。實踐證明,只有建立在生態文明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才更有利于實現人與自然、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鍥而不舍,久久為功,就一定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自然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實現自身的發展。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個重要方面。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也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致力構筑的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具有內在邏輯的一致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建設生態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綠色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等重要論斷,深刻表明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持久力量。但是,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狀況和地理位置各不相同,環境問題也各有其特點,美好的生存環境不可能僅僅靠某個國家和民族,而是要靠全人類聯合起來,才能共同創造出來,保護環境是各國不可推卸的責任。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已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和貢獻者,將有效連通起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的夢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過程中,為世界各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人類美好未來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以監督懲戒機制為保障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保護生態環境,要注重“關口前移”,要充分發揮執紀監督作用,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整改、立整立改。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我們又面臨著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艱巨任務,妥善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關系,尤為重要。為此,就要從健全體制機制和加大監督懲戒力度兩方面著手打好“組合拳”,建立健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考評機制,在政績考評、干部選拔任用、企業生產建設等方面,把生態環境放在評價體系的突出位置,對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嚴處重罰,把生態文明建設成效作為貫穿始終的重要衡量依據。深入推進環保督察,發揮紀檢監察部門的職能作用,建立紀委監委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考評體系,對生態環境的執紀監督要常態化、制度化,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把生態環境與國家、社會、個人的各項發展聯系起來。健全監督舉報、破壞生態環境相關訴訟機制,鼓勵人民群眾參與到生態建設監督治理體系中,暢通參與渠道,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哈爾濱工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王冬美)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生態 文明 建設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