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成功肺移植 靠ECMO輔助73天!
ECMO輔助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成功肺移植
5月8日,武漢協和醫院醫務人員在查房時向患者成功撤除ECMO表示祝賀。新華社發(武漢協和醫院宣傳部供圖)
新華社武漢5月9日電(記者黎昌政、梁建強)一名依靠體外膜肺氧合(ECMO)輔助73天的新冠肺炎患者,核酸轉陰后在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接受了雙肺移植手術。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ECMO術前輔助時間最長的患者。截至目前,這名患者移植肺功能良好,各項生命體征平穩,能和醫護人員交流,正逐步康復。
5月9日拍攝的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新聞發布會現場。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了這一消息。這名男性患者54歲,今年1月出現全身酸痛、乏力、發熱等癥狀,隨后被確診為新冠肺炎,2月11日接受氣管插管并開始使用ECMO,4月11日轉院到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
專家嘗試抗病毒、抗感染、提高免疫、康復期血漿等治療措施,患者病毒核酸轉陰,卻出現不可逆轉的廣泛肺間質纖維化,肺功能衰竭。常規治療無法維系生命,肺移植是唯一希望。
“一人一策,盡最大努力挽救每位患者的生命。”在國務院應對新冠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醫療救治組專家組指導下,華中科技大學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江蘇省肺移植中心及浙江大學一附院等醫療機構專家攜手,不斷完善細化手術方案。
4月24日,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國(前右)和江蘇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前左)在為患者實施肺移植手術。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4月24日,移植專家團隊穿戴上厚重的防護裝備,經過近6小時奮戰完成手術。術后,醫護團隊24小時守候在病人旁邊,實施精細化管理,幫助病人闖過術后滲血、休克、感染、肺缺血再灌注損傷及排異、血栓形成和栓塞等一系列難關。
4月24日,患者在接受雙肺移植手術。4月24日,由中華醫學會胸心外科副主任委員、武漢協和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董念國教授與江蘇省肺移植中心主任陳靜瑜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在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為一名新冠肺炎核酸轉陰、不可逆肺纖維化呼吸衰竭的患者成功實施雙肺移植手術。經過五個半小時的手術,來自山東腦死亡患者愛心捐獻的雙肺重新在54歲的患者胸腔內重啟,再次打通呼吸通道。經過14天的術后管理及康復治療,該患者生命得以重生。據了解,該患者是目前全國使用呼吸機和術前ECMO(人工肺膜)輔助治療時間最長的新冠肺炎患者,達到73天,近日成功撤除ECMO。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此前,4月20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成功為一名65歲的新冠肺炎終末期患者進行雙肺移植手術。4月22日20時,手術44小時后,醫護人員成功撤下輔助他62天的ECMO。這名患者5月9日已能自主進食,開口說話。
“不惜一切代價,尋找救治機會,用非常規手段,給患者以生的希望。”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醫療質量處副處長馬旭東9日在武漢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極少數新冠肺炎患者會出現肺部不可逆的纖維化,危及生命。這些患者往往合并心、肺、腎等器官功能不全,病情復雜。國家衛健委組織多學科專家團隊,綜合評估病情,細化方案,及時調配資源,并指導術后精細化管理,保證手術順利進行、患者良好康復。
4月24日,武漢協和醫院心外科醫生盧雄豪(右)運送來自山東的供肺抵達武漢天河機場,并將其搬上救護車準備運往武漢協和醫院西院區。4月23日,肺移植評估組決定由24日的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8238次航班將供肺運至武漢,但疫情期間該航班取消,面臨供肺無法轉運的困難。移植團隊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取得聯系告知這一情況后,該公司緊急啟動綠色通道,重新開通此航班,終于在4月24日12時20分將供肺安全運抵武漢天河機場。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馬旭東說:“這兩例手術的成功進行,得益于黨和政府秉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惜一切代價救人。也得益于我國器官移植事業近年來不斷發展,建立了完備的器官捐獻登記、分配、轉運體系。”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患者 移植 新冠 ecmo 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