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用工寒冬催生“招而不聘”新苗頭,咋解決?
4月26日,職工在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焊接車間進行焊接作業 許暢攝/本刊
◇紙面上招聘、休眠式生產、保守性儲員,多地企業用工出現新苗頭
◇就業寒冬下,多數勞動者就業信心不足、職場壓力激增,伴隨就業流動性下降,易引發一系列勞資糾紛
◇休眠式療法治標不治本,困難企業要熬過寒冬,需建立就業緩沖帶和增長極
“招而不聘”紙面上招工、“休眠式”生產熬冬、保守性儲員、普遍降薪、裁員減負……《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粵、閩、遼、豫、湘等多地調研發現,受疫情影響,全球經濟陷入深度衰退,各國失業率飆升,我國經濟雖然已率先復蘇,但由于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多地企業仍面臨生產困境,用工意愿和規模下降,求職難度加大。
為解決就業問題,多地受訪企業和研究者建議,需多渠道建立緩沖帶減少失業震蕩,并加大力度振興經濟和拉動消費,為吸納就業創造新的增長驅動力。
減負熬冬:招而不聘?保守儲員?停招裁員
受疫情影響,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記者在多地調研發現,春節后招工旺季遇冷,出現招而不聘、保守儲員、停招裁員等用工新苗頭。
在多地就業統計報告中,出現與就業體感相反的“怪數據”,大量空缺崗位虛席以待。例如,外貿依存度達140%的廣東東莞正在艱難過冬,但記者發現,截至4月10日東莞人社部門共發布18.8萬個崗位需求信息,達成就業意向人數僅1.77萬人,仍有17萬個崗位待消化。
除去統計口徑、技術、時效等原因,反差數字的出現,實際上是部分企業招而不聘,招聘需求停留在紙上,招聘數據存在一定失真。
廣東東莞虎門鎮一家大型服裝企業門口,“大量招聘”的標語引人注目。但該企業自疫情發生后已基本停止招工。“打著招聘廣告是想對外表示,企業目前還能運轉。”企業執行董事說,現在處境艱難,若到5月底無好轉將停產停招。
相反,目前有真實招聘意愿的企業,用人傾向呈現保守性儲員多于生產性擴招。在不減少用人規模的前提下,傾向招聘高素質人才,優化人力資源結構。
鞍山邁格鈉磁動力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民營稀土永磁傳動產品生產企業,近三年銷售業績年均增幅30%以上。公司人力資源總監張仕元說,今年招聘規模與去年持平,但結構上有重大調整,擴大了機械設計人才、專業管理人才招聘范圍和規模,而不能直接產生經濟效益的崗位則全部停招。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招聘需求只減不增、停招裁員減負成為困難企業熬冬的普遍選擇。由于主動裁員需支付賠償金,大部分企業采用隱性裁員的方式,如末位淘汰機制或半停產鼓勵工人自動離職。
長沙一家外貿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公司處于停工停產狀態,為了熬過困境只能裁員。”這家用工300人的企業不斷裁員,淘汰原則是“勞動合同到期不續簽,效率低的員工先淘汰”。
哪怕是生產狀態良好的企業,同樣存在生產性裁員隱憂。記者了解到,制造業為定制型生產,目前訂單多為年前簽署,新增訂單停滯,若完成手頭訂單而情況無好轉,也將陷入停工停產的困境。
福建莆田的一家鞋業出口代工企業用工2000多人,公司負責人說,現在完成的主要是去年的海外訂單,預計能生產到上半年。隨著海外疫情擴散,最近兩個月沒有新增的大額訂單。現在公司用工穩定,但現有訂單生產完之后,如果公司接不到新訂單,就有可能降薪裁員。
制造業潮汐訂單的生產方式,催生了勞務派遣等臨時性用工現象,受疫情影響,勞務市場主要出現以小時工計酬的聘用行為。
記者在東莞市多個鎮區的馬路招聘市場發現,按小時為工作周期的臨聘方式取代過去常見的以日、周、月為周期的聘用方式。東莞街頭一家勞務公司的工作人員說:“能掙一個小時的錢就趕緊掙,形勢不好,如果訂單有變,或許今天的飯錢都沒著落了。”
就業寒冬:裁員降薪與勞資矛盾疊加
隨著困難企業裁員減負,這場就業寒冬對勞動者造成顯著影響。記者調研發現,多地勞動者的就業信心降低,職場壓力激增,就業流動性下降,易出現勞資糾紛。
在經濟壓力的傳導下,求職壓力跨圈層傳遞,求職難從無技能勞動者向上蔓延,部分行業中層管理者也面臨被裁。
53歲的湖南益陽市民熊國富,原供職于一家科技公司。公司主要做蘋果手機玻璃屏,疫情期間很多訂單被取消,公司因此裁掉了部分員工。入職2年,每月能賺5000元的熊國富,現在四處找工作卻發現工作難找,“孩子在上大學,學費、生活費開銷不小,50多歲的人失業再就業,真是難上加難。”
朱彬之前任職于湖南一家酒店,酒店行業受疫情影響大,原本就經營困難的公司已經倒閉了。朱彬說,公司有的分店被轉賣,留下了部分服務員,作為管理層的她被迫離職。雖然有酒店管理經驗,但朱彬仍然找不到工作。
就業市場環境遇冷,人員流動性大大減少,保住現有工作崗位成為勞動者的普遍共識。東北一家民營重型機械設備生產企業相關負責人說,去年同期企業離職率達30%,今年僅5%,現階段轉崗、跳槽再就業機會少,離職率不高,崗位需求也少。
同時,降薪成為未被裁員勞動者的普遍狀態。由于企業采取低產、緩產、無薪休假等“休眠式”療法,多數員工的薪酬也相應減少。除復合型人才、尖端人才、緊缺人才等關鍵性人才外,基礎崗位整體薪酬縮水。
記者在東莞采訪時了解到,2月復工之初,企業預計勞務派遣市場工價超過23元/小時,2019年勞務市場最高工價約為26元/小時,但4月份工價跌落至12~16元/小時,約為東莞四五年前勞務報酬水平。
在普遍裁員、薪酬縮水的疊加下,各地勞資糾紛更為復雜、易發。受疫情影響,不可控因素增加,勞動者和企業之間利益博弈激烈,崗位不匹配和失業風險易引發集體維權現象。
佳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工廠,位于東莞市石牌鎮。為了趕3月訂單,該工廠緊急聘請勞務派遣公司招聘大量臨時工,工價比正式員工高出很多。隨著企業員工陸續返崗、新職員正式入職,企業將訂單主要安排給正式員工,被停工的派遣工人出現聚眾維權的情況。
裁員壓力之下,勞動糾紛數量隨之增多。近期,湖南一家金融借貸企業裁減數十位業務銷售人員,被裁員工感到不滿,正向勞動仲裁機構提起申訴:“公司依據什么標準裁員,我們需要討個說法。”
休眠療法:低產緩產與無薪休假
招聘市場上,企業招聘意愿不強、用工門檻提高等現象,與困境之下企業出現低產、緩產、無薪休假的“休眠式”生產,以及有單不敢接的生產狀況直接相關。
湖南邵陽,有100多家以出口俄羅斯、歐美、非洲市場為主的假發、貂皮生產企業,用工總數達3萬人以上。受國際疫情影響,海外市場假發銷售量急劇下降,企業減產70%。一位企業負責人說,4月份開始就沒有接到新訂單,為了維持運轉、穩住人員,企業只能低水平生產儲備產品。
河南省駐馬店市一家家具外貿公司庫存積壓貨值達2000萬元,經營壓力大。該公司負責人說,2月底企業復工時有140多名工人,但因國外客戶暫停出貨,4月初生產又暫停了,現在廠里有40多人,其他工人只能停發工資放假。
同時,海外市場不確定性讓多數外貿企業陷入“有單不敢接”的困境。2月以來,受沖擊的外貿企業經歷了從“有單沒人”到“有人沒單”的困境,如今是從“盼訂單”轉向了“不敢接”,處境更為艱難尷尬。
玩具企業是福建泉州、晉江的出口大戶。晉江一家玩具企業總經理說,外貿客戶通知企業暫緩生產或延遲發貨,經過協商,沃爾瑪等客戶同意先支付一些貨款,貨物暫存中國。不過,因多國貨幣貶值,客戶采購成本大幅增加,有的寧愿不要定金,也不愿意進貨。“倉庫里堆滿了做玩具的原料塑料米,最近兩周價格一跌再跌。”這位總經理說,原料轉化成產品和商品的鏈條中斷,囤積考驗企業成本耐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熬冬狀態下,扶貧車間的抗壓能力最薄弱。依托扶貧車間實現就業脫貧的貧困群眾,多數人技能基礎弱、勞動效率低,一旦車間停工,他們極易出現因疫返貧的情況。
河南省滑縣焦虎鎮趙莊村制衣廠,是當地代工外貿訂單的扶貧車間。制衣廠負責人杜雙艷說,春節復工后,工廠10天完成了1萬件外貿訂單,但接著就停工了,貧困群眾也因此無工可做。
治本之策:急需緩沖帶和增長極
“休眠式”療法治標不治本,短時間能緩解生產經營的陣痛,但企業要熬過寒冬,更好地存活下來,需要各方力量探索治本之策。接受采訪的人士建議,熬過這場就業寒冬的關鍵在于,要為就業提供緩沖帶和增長極。
一方面,多位受訪的專家學者、企業負責人建議,多渠道多手段建立緩沖帶,最大程度減少失業震蕩。
第一,應允許通過集體協商方式,討論員工工作與工資安排。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建議考慮減緩2020年最低工資上調。同時,疫情結束后允許企業在一定時期內適當延長工時,補救生產損失。
第二,充分發揮失業保險金對個體勞動者的救濟作用。當前,部分勞動者個體申請失業保險金程序復雜,門檻較高。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都陽說,應靈活使用已積累的失業保險基金,減小失業對勞動者的福利損失。
第三,提供更為有效的再就業轉崗技能培訓。東莞市技師學院院長劉海光說,地方職業院校應提供與本地產業需求缺口相銜接的培訓計劃,“淺表面”“大而全”式的培訓模式,難以實現轉崗再就業的技能要求。
另一方面,為就業創造新的增長驅動力,振興經濟和拉動消費是解題關鍵。
東北一縣級市正在研究將政府、事業單位的閑置固定資產打包,以此作為抵押為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融資,但此舉存在國有資產流失風險。受訪的地方干部說,“我們不能逼銀行貸款,但也不能不救民企,只好想辦法盤活政府閑置資產。”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蔡昉認為,隨著消費理念的變化,消費者偏好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得到培養。當前,要及時捕捉不斷提升的新型消費需求,比如保健類產品、體育健身活動、改善家居衛生和環境的裝修,以及更具私密性的交通工具等,都可能形成新的消費熱點,由此可能帶動產生出新的就業機會。(采寫記者:黃浩苑?孫清清?謝櫻?汪偉?董建國)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企業 生產 裁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