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畫界畫界
魏晉風流 超然雋逸
— 從《蘭亭圖》看傅抱石的文心藝境
傅抱石(1904-1965)的山水畫筆意奔放,氣魄雄健,影響了整個中國現代山水畫的發展。相較而言,其人物畫成就似乎一直被遮蔽,但事實上傅抱石的人物畫成就同樣卓著,并不在山水畫之下,且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
傅抱石的人物畫多取材古典,從傳統審美視角入手,主要表現歷史事件,文學典故和高人逸士。他說:“我搜羅題材的方法和主要來源有數種,一種是美術史或畫史上最重要的史料,如《云臺山圖卷》;一種是古人(多為書畫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紀念的故事或行為……題材雖舊,我則出之以較新的畫面。”中國美術館所收藏的傅抱石在不同時期創作的《陶榖贈詞》(1944)、《芭蕉美人》(年代不詳)、《九歌圖》(1954)、《雪舟上人像》(1956)和《蘭亭圖》(1956)等人物畫作品均屬此范疇。
蘭亭圖(紙本水墨設色)60.8x100.2cm 1956年/傅抱石
“蘭亭修禊”說的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暮春之初,書法名家王羲之與當時的名士謝安、孫綽等四十余人雅集于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的歷史故事。會上王羲之乘著酒意,當場揮毫為眾人詩賦作序,抒寫對自然和人生的感懷,留下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傅抱石《蘭亭圖》即依此序而創作,再現了蘭亭雅集流觴賦詩的盛況。作品中人物、景物參差錯落,層次分明,節奏、韻律拿捏到位。作者借鑒傳統中國畫的構圖方式來描繪茂林修竹、曲水流觴這一宏大場面,空間寬闊、內容豐富,將五十余位主仆人物與場景合理巧妙地統一在畫面中,堪稱人物與山水互為映襯的經典之作。畫中蒼松扶疏,青竹婆娑,石橋橫溪,蘭亭隱于畫面右上一隅,茂林修竹中,數十位文人雅士分列曲水兩岸,水中紅觴點點,高士們三五成群,或游憩溪邊,或賦詩作對,亦或觥籌交錯,恣意縱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作品中樹木用筆瀟灑,用墨酣暢,收放自如,濃淡、干濕之間盡顯松篁的秀拔之姿;用色上,此作設色明麗,人物著裝五彩繽紛,濃卻不失雅致,水墨、石綠、赭色的渲染層次豐富,令山陰蘭亭氣勢爽朗、水秀山明的暮春佳景躍然于紙上。傅抱石的人物畫受顧愷之、陳老蓮等人的影響,直接繼承了傳統人物畫的骨法造型,此作中人物用線疏朗流暢、精煉細致,人物造型高古,各具情態,將高士們超凡脫俗、放浪形骸的氣韻神采表現得恰到好處,頗具傳神之妙。
九歌圖-云中君 36.2x48cm 1954年 / 傅抱石
1939年4月,因日軍侵華,傅抱石入蜀寓居重慶金剛坡,金剛坡的八年是傅抱石藝術生涯中最重要的時期,也是其個人風格形成的重要階段。傅抱石精于治史,對東晉至六朝及明末清初歷史尤為熱衷,正是基于對歷史的喜愛和深入研究,他在此期間創作了大量的歷史人物畫,這些作品不僅在表象上接近歷史,在畫面人物精神氣質和意態神韻上也具有古意。傅抱石自言:“我比較富于史的癖嗜,通史固喜歡讀,于我所學無關的專史我也喜歡讀。我對于美術史畫史的研究,總不感覺疲倦,也許是這癖的作用。……處理這類題材,為了有時代性,重心多在人物,當我決定采取某項題材時,首先應該參考的便是畫中主要人物的個性,以及布景、服裝、道具等等。這些在今天中國還沒有專門的資料,我只有鉆著各種有關的書本,最費時間,就是這一階段。”像陶淵明、屈原、二湘、石濤等東晉至六朝及明末清初的歷史人物,傅抱石都畫過多次,“蘭亭雅集”更是他喜歡反復表現的主題,構圖或橫或縱,形制尺幅不一。現有可考的傅抱石創作的關于“蘭亭雅集”題材最早的作品應是其1942年在重慶舉辦的“傅抱石教授國畫展覽會”(即“壬午畫展”)中展出的一件《蘭亭圖》。在《傅抱石年譜》(葉宗鎬著)中也記錄過一件他在1945年創作過的《蘭亭修禊圖》;2007年在北京永樂秋季拍賣會上曾高價拍出過一件同樣創作于1945年的《蘭亭修禊圖》;此外在《傅抱石的世界》(葉宗鎬編著)、《傅抱石全集》(陳履生主編)中都曾收錄過被認為是傅抱石創作的幾件《蘭亭圖》。值得一提的是,《傅抱石的世界》中創作于1957年的《蘭亭圖》在人物、場景、構圖乃至諸多細節上與本文所述《蘭亭圖》幾乎接近。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具詩意的一次雅集,“蘭亭修禊”是歷朝歷代畫家所青睞的題材。“譬如《蘭亭圖》,是唐以來人物畫家的拿手戲,北宋的李公麟、劉松年乃至明季的仇英,都精擅此題。據各種考證,參加蘭亭集會的人物,有畫四十二個的,有畫二十七個的,這因為王羲之當時沒有記下到會者的姓名,所以那位是誰,究有多少,無法確定。我是大約想,畫三十三個人,曲水兩旁,列坐大半。關于服裝和道具,我是參考劉松年。就全畫看來,從第一天開始,到第六天完成,都未嘗一刻忘記過這畫應該浸在“暮春”空氣里,我把蘭亭遠置茂林之內,‘惠風’雖不敢說畫到了‘和暢’,然一種煦和的天氣,或不難領略的。”盡管壬午畫展中的《蘭亭圖》已散佚,但通過傅抱石所寫的此段文字仍可推測他1956年創作《蘭亭圖》時的構思應與1942年創作《蘭亭圖》時的想法是一致且連貫的,而且可以看出,對于這個傳統畫題,傅抱石是經過特別研究與思考的,如人物關系的設置與呼應,畫面的整體平衡以及具體的人物長相等,他以精巧的構思賦予了蘭亭雅集以新的意境。
九歌圖 湘夫人 36.2x48cm 1954年/ 傅抱石
傅抱石的山水畫自入蜀后逐漸形成風格,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山水寫生和主席詩意畫的創作而推陳出新,達到了藝術頂峰,但他在各時期創作的人物畫卻沒有顯現出風格上的階段性變化,始終沉浸在濃厚的文人情懷中,不僅在題材和構思上重復,在人物情態及作品內在氣韻上也均表現出明顯的一致性。這似乎正是傅抱石藝術生涯兩面性的一種體現,一方面傅抱石講求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要積極地“深入生活”;另一方面又追求文人品格和情操,通過精研古代人物畫,以文人視角抒寫其個人價值觀和精神取向。那些性格清雅、古意盎然的人物所透溢出的超然雋逸的精神氣質與傅抱石的藝術追求不謀而合。《蘭亭圖》既體現了他個人的學養所好,也寄托了他作為一名知識分子對自己所仰慕的理想人格的推崇以及對傳統文人生活的美好想象,這種價值在新中國的時代語境下也就顯得更為獨特。
(作者供職于中國美術館藏品征集部)
注:文中所引傅抱石語均出自傅抱石《壬午重慶畫展自序》;葉宗鎬編《傅抱石美術文集》,2003年。
責任編輯:張月霞
編輯:畫界
關鍵詞:傅抱 抱石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