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中國美食地標是生態餐飲與耕育文化的深度融合
中華美食文化是耕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中餐經歷了從吃飽到吃好,再到追求健康和更高品質的變化,反映了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美食不僅能果腹,也是一種藝術、一種文化、一種哲學。中餐濃郁的色、香、味,包含了中國人對餐飲品質的追求,凝聚了精益求精的廚藝匠心,更承載了一個文明延續千年的傳統。中餐是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菜品命名的由來,菜品誕生的歷史典故,客人落座的位次安排,中餐禮儀等等,這些無不打上了歷史文化的烙印,都是中國歷史文化的傳播。
1、 中國美食地標保護促進了耕育文化的發展與交流
“世界美食看中國、中國美食看地標”。為中國美食地標品牌保護作為切入點,提升中國美食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2019年5月19日,由地名研究所、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主辦了“中國美食地標保護暨全國餐飲地名庫建設”工作會議,以“生態餐飲、生態美食”為基礎,為道地產品美食地標上下游產業鏈上的生產、服務體系企業搭建合作平臺,提供完整、配套的服務體系。中國美食地標品牌國際交流活動,可以促進世界各國餐飲企業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友誼,并擴大了中華飲食文化在世界范圍的影響。為了利用美食拉動中國的旅游和地方經濟,引領全國餐飲業挖掘、保護、弘揚美食地標技藝、習俗,促進我國優秀傳統飲食文化的社會影響力能夠進一步擴大,實現中國飲食地標菜品世界共享。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飲食文化的代際傳承和飲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美食地標是指在一定原產地區域內,利用道地的食材、獨特的技藝,具有耕育倫理、健康營養、風土民情等特點,傳承創新出當地代表性美食,并把美食與當地悠久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物產、深厚的文化相結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人文情懷的美食文化標記和標志。
2、 生態餐飲是美食地標的重要要素
為發展生態食材、生態餐飲,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態需要。2018年9月17日,由商業飲食服務業發展中心聯合中咨國業規劃中心等單位在北京召開“生態食材與生態餐飲大會暨開展生態食材進餐桌活動”大會。大會以“生態食材、生態餐館、生態消費”為主題,與會專家以中醫農業、生態食材、新時代百縣興等專題進行發言。探討生態食材+耕育田園、生態餐館+生態康養創新模式,構建生態食材、生態餐飲產業體系,推進生態餐館示范普及,營造全社會重視生態餐飲的良好氛圍。推進生態餐飲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引導餐飲行業走生態、健康、營養的發展道路,實現生態餐飲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由生態餐飲團體標準專家孫建作為第一起草人主持的《生態餐飲(生態餐館)團體標準》已于2018年3月正式發布,2018年9月正式實施。該團體標準是建立在2012年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評定通則、工作導則(含林下經濟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吸收生態原產地國際國內產品評定經驗和成果編制的。
3、 耕育文化是中國美食地標的靈魂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特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近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制、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并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耕育文化是在農耕文化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文化、生態文化、未來文化等理念后集成的活態復合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繼承、傳承、發展和創新。耕育文化依托生態保育和現代文明演化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特色的美食美育、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耕育術語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范疇,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耕育體系的大家庭。
耕育文化集成了耕牧漁樵文化體系,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的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特點,包括茶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服文化、民間藝術等。耕育文化具有生態文化內容和特征,包括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理念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存在最廣泛的文化集成。
4、 發展生態餐飲提升耕育文化
飲食差異是確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特征的重要標準,日本是漁獵文化主食是魚,創造了“食育”,并且已經立法。 我國地大物博,由于氣候、地理、歷史、物產及飲食風俗的不同,地標美食是一個地方標志性的美食,是在漫長歷史演變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體系的烹飪技藝和風味,并被各地所承認的地方菜肴。中國飲食文化悠久歷史,地域差異性和多民族特性使得餐飲產品具有明顯多元的文化特征。餐飲產品因此成為大眾吸收和傳播飲食文化的媒介,人們不僅獲得了飲食享受,還受到了中華飲食文化的熏陶,學習到了相關飲食哲學的深刻內涵。生態餐飲作為飲食文化的物質層面,中國悠久的飲食歷史和繁榮的耕育文化為中國美食地標的發展、創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