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人物對話 人物對話
情系山鄉——白山市“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
寫在前面
他們秉承“扶真貧、真扶貧、脫真貧、真脫貧”的理念,懷著對幫扶村的深厚感情和一顆熾熱之心,離開熟悉的工作環境,離開舒適的城市生活圈,義無反顧地深入基層、扎根農村;他們把群眾當親人,將群眾的危難掛在心頭;他們積極落實脫貧政策,幫助村里強班子、帶隊伍,理思路、定規劃,謀發展、爭項目,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和可持續發展傾注心血;他們重任在肩,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幫助村里發展集體經濟,引導貧困戶調整種植結構,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他們用吃苦不言苦的堅強意志、用力更用心的傾情付出,點燃了貧困群眾脫貧的希望。他們,有一個共同而響亮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本期周刊,我們一起分享“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
王秀波的“扶貧經”
“這是老吳的藍莓地,掛果的時候特別好看。”“那邊的山腳下是老張養的羊,今年準備再買羊羔。”4月8日,走在通往靖宇縣永生村養殖基地的路上,駐村第一書記王秀波如數家珍地介紹著。
永生村地處縣城東北部,是遠近聞名的城中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2戶165人,扶貧任務十分艱巨。脫貧攻堅伊始,時任白山市委統戰部干部科科長的王秀波,積極響應組織號召,來到這里,念起“扶貧經”,開啟扶貧路。
精準識別經:
“梅花檔案”動態展示
“綠色梅花代表2016年和2017年脫貧戶,紅色梅花代表2018年和2019年脫貧戶……”一排排檔案整齊擺放,王秀波介紹著檔案上各色梅花代表的含義。
一來到永生村,王秀波就開始走街串戶、了解民情。為科學有效地做好建檔立卡工作,確保扶貧路上“不落一人”,他依據貧困戶實際和部門幫扶人變化情況,獨創“貧困戶脫貧情況動態展示板”和“設色分類標識‘梅花’檔案”,讓貧困戶脫貧時間一目了然。
分類施策經:
因戶因人彰顯特色
貧困戶張傳坤家的大棚里,一簇簇榆黃蘑鉆出了菌袋,在陽光映照下,金燦燦的,長勢喜人。王秀波一邊查看長勢,一邊詳細詢問銷售的狀況。張傳坤的妻子小心地采摘下鮮嫩的蘑菇,告訴王書記,從去年10月到現在,已經收獲了十幾茬,刨去成本,獲利1萬多元,豐收的喜悅布滿了臉龐。
脫貧攻堅,產業為先。永生村地處城郊,貧困戶散居、環境差異大,適合各戶發展的產業不盡相同。王秀波便把精準扶貧到戶項目、培育特色產業發展作為精準施策的發力點,因戶因人制定脫貧措施和計劃。引進資金為全村貧困戶設計了五味子、蒲公英、食用菌、藍莓栽培和牛羊豬等種植養殖項目,打響產業發展關鍵仗。并積極爭取幫扶資金,用于村道地中藥材和肉牛繁育種植養殖生態循環產業項目發展。先成立特色產業互助組,由村“兩委”統一調整土地發展貝母種植項目,后又推出變“輸血式”為“造血式”扶貧項目——西門塔爾繁育牛養殖項目。項目前期采取“貧困戶購買+村集體飼養”模式連結貧困戶,后期以聯合開發方式交由農牧公司托管。僅此一項,村集體、全體貧困戶每年可分紅6萬元和2萬多元。
社會服務經:
以“微行動”圓“微心愿”
在脫貧攻堅戰中,王秀波引導包保部門和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行動,對永生村開展全方位多渠道特色扶貧。組織志愿者團隊開展健康扶貧,為困難群眾體檢。組織新階層人士與貧困戶簽訂收購訂單、送慰問金。開展送金融知識下鄉等活動,為貧困戶免費辦理送流量、送話費和送手機卡業務。
點亮微心愿,攜手助扶貧。王秀波根據貧困戶的實際狀況,組織開展主題實踐活動,以“微行動”滿足“微心愿”。無論是為因病致貧的趙純國、苑桂香、李桂榮申請藥費,還是為臧俊青、王文珍、高善吉等貧困戶家中安裝門窗,或是幫助貧困戶莊貴清申請發展藍莓貸款……他都跑在最前面。村里每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家庭住址、致貧原因、幫扶措施等信息,他都了如指掌。貧困戶和村民提起王秀波,都說他是村里的“主心骨”“及時雨”“百事通”。
打通“斷頭路”、整修機耕路、解決吃水難、增設垃圾箱、整治村容村貌……王秀波每天忙得腳不沾地。辛勤的工作,換來豐碩的成果。2019年,全村的貧困戶實現全部脫貧。去年10月,王秀波被授予“2019年吉林省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繪就南崗新畫卷
4月10日,料峭的春風,吹過撫松縣新屯子鎮南崗村。村民們正在忙著清理院落、收拾柴禾垛,使村子更加干凈整潔。
聽說89歲的貧困戶孫允廷摔著了,來自白山市文聯的駐村第一書記蘇志春便匆匆趕來探望。剛進門,75歲的女主人卞瑞英正在收拾柴火。蘇志春連忙上前,幫著拾掇。孫允廷的家是新建的公租房,50平方米,一室一廳,廚房、衛生間一應俱全。孫允廷是不小心扭傷了腰,蘇志春一邊詳細詢問,一邊聯系村醫盡快前來診治。并表示,如果病情加重,將聯系車輛送老人去鎮里或縣里治療。
南崗村地處三縣交界,站在村里便能看見松花江。在脫貧攻堅戰中,駐村工作隊帶領貧困戶調整種植結構,種植藍莓、蘇子等特色農作物,增收致富。去年,在扶貧機構檢查驗收和第三方評估中,全票通過了全村19戶41人脫貧考核,達到脫貧標準,實現了整村脫貧。如今的南崗村,村頭的藍莓冷庫、村部的蘇子油坊,如同下金蛋的“金雞”,成為引領村民致富的源泉。9公里的鄉村公路和近2公里的村內巷道都鋪了柏油路面。6670延長米的鐵柵欄,令人眼前一亮。路邊栽植的金葉榆、球形灌木、各類花草,讓地處深山的村子環境優美,干凈整潔。
發揮自身優勢,真情為民辦事。作為一名文藝工作者,組織開展文化活動是強項。每年,組織書畫家為貧困戶送春聯活動已成為傳統。在春節來臨之際,老蘇便邀請書畫家來南崗村為村民、貧困戶書寫春聯。南崗村是移民村,村民大多為朝鮮族,能歌善舞。老蘇就聯系縣文聯、文化館的專家來進行指導,排練的歌舞節目在縣里進行展演。南崗村由兩個自然屯構成,分別叫前崗后崗。前崗建起了文化活動室和健身廣場,但是沒有公共廁所,老蘇便協調灣溝林業局,出資購買了水泥、紅磚、鋼管等,建起了公廁,解決了群眾的不便。
村支書畫南崗。蘇志春是一位畫家,在第一書記為本村產品代言中,他就有了為南崗村做整體宣傳代言的設想。用自己擅長的繪畫這一藝術形式,把南崗村的風土人情、特色物產用寫生中國畫的表現方法,畫了60幅小品,在縣城舉辦了“村支書畫南崗”專題畫展,成功地向外宣傳和展示了南崗村的美麗形象,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來自長春的一家企業負責人,在看完展覽后,對南崗村的風土人情產生興趣,便來到村里。當看到豐收在即的灰蘇子時,當場訂購2000斤村集體加工廠生產的蘇子油,推動了村集體經濟的發展。
依靠產業拉動、能人帶動、政策促動,保證貧困戶不返貧、不掉隊,這是蘇志春最真實的想法。今年,他準備依托南崗村優良的生態環境,發展民俗特色旅游,并發掘以抗聯密營為內容的紅色文化,發展紅色旅游,把南崗村建設得更加美好。
冰湖村的“賣貨郎”
伴隨著蒸騰的水汽,一鍋粘火勺出鍋了。白生生的,兩邊略帶金黃,十分誘人。一口咬下去,軟糯不粘牙,花生的脆、小豆的甜、山核桃和蘇子的香,在臨江市鬧枝鎮冰湖村里縈繞。4月10日,來自臨江市委宣傳部的駐村第一書記遲龍,站在一旁幫著包裝,今天僅市區的訂單就有十多斤,要在天黑前送到。
在脫貧攻堅戰中,遲龍充分發揮來自宣傳戰線的優勢,利用各類媒體平臺,把村里的特色產品推廣出去,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牽線搭橋”賣雞蛋
“遲書記,你們村還有本地雞蛋嗎?我想買100個。”大清早,遲龍在接到朋友電話后,就到了村民張進霞家。她家的雞是散放雞,漫山遍野地跑,當地又叫溜達雞。“1.5元一枚,是不是有點便宜,市里都賣2元一枚。只要是保證質量,2元一枚絕對沒問題,我幫你們聯系客戶,你們給我攢雞蛋就行。”遲龍告訴村民后,冰湖村的雞蛋銷售價格就沒掉下來。他通過發朋友圈宣傳起來,一邊是想買好雞蛋的朋友,一邊是想賣雞蛋的村民,他負責銷售。2019年端午節前夕,他3天銷售了2600枚雞蛋,把全村的雞蛋都給賣光了。
直播間里賣木耳
“好水才能養出好木耳。冰湖村木耳采用長白山脈大森林中地下深處天然礦泉水澆灌,晝夜溫差大,長出的木耳肉質緊致、口感爽脆。”遲龍做客網紅淘寶直播間,跟粉絲進行互動,介紹冰湖村的木耳特點,10分鐘就賣出100斤。在2019年吉林省第四屆吉林雪博會上,遲龍代表臨江市參加了第一書記代言活動,線上線下銷售額20余萬元,銷售成果進入全省前10名。他還做客吉林廣播電視臺旅游直播間,進一步宣傳冰湖村和冰湖村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提升了冰湖村的網絡知名度。
“遲書記,你在村里嗎?我們已經從白山市出發了,10時左右能到你們村,今天先拉600斤木耳。”“好的,你們慢點開車,注意安全,我在村部等你們。”3月25日,遲龍接到了一筆大單——黑木耳600斤。他將冰湖村1萬斤黑木耳滯銷的情況,在吉林日報彩練新聞、臨江融媒體等發布后,經過人民網、吉旅行的轉發擴散,北京、河北、長春、白山的客戶都通過微信、電話聯系到遲龍,冰湖村黑木耳就這樣踏上了“旅程”。
朋友圈和“小紅駒”
粘火勺、黑木耳、笨雞蛋……這些冰湖村的特色產品,每天在遲龍的朋友圈里出現。
細心的遲龍,建立了冰湖村農產品銷售群,通過編輯圖片、小視頻等信息,發到朋友圈。優質的產品質量、生動活潑的解說,為這些特色農產品迅速打開了銷路。
在遲龍的朋友圈里,每天都能看到一輛紅色的轎車,遲龍親切地稱呼愛車為“小紅駒”。他把當天的訂單都記到本上,每天下班后再開車30公里,返回臨江按單發貨、送貨,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賣貨郎”。
激發活力走富路
4月13日,走在江源區石人鎮大石棚子村剛鋪設的柏油村路上,和煦的春光灑在身上,溫暖宜人。
一走進貧困戶趙立軍家,便傳來陣陣雞鳴狗吠聲。石人鎮副鎮長、駐村第一書記王春慶一邊走,一邊介紹著他家致貧的原因。走進屋里,女主人張艷正在輕輕晃動著鋼籮,一粒粒金黃的小米不斷落下。地上,一個個油桶里,裝滿了正在沉淀的蘇子油。“我們家的小米不上化肥、不打農藥,都是人工除草,品質絕對好。蘇子油是冷榨的,營養成分一點兒都沒有丟失。”張艷手里的活兒不停,嘴也不閑著。“這些都是在王書記的鼓勵下,我們才下定決心種植地道的小米和蘇子。也是他幫助銷售,使因病致貧的俺們走上了致富之路。”
大石棚子村山多地少,不適合規模種植養殖。為夯實脫貧產業項目,王春慶便根據村里的實際,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經濟項目。動員貧困戶管廷強發展庭院經濟時,為打消他的顧慮,王春慶實行兜底保障,為其購買種子、提供人工費用、負責銷售,全部采用綠色原生態種植方式,無農藥化肥,種植蘇子1.6畝,當年就實現增收2450元。
特色經濟作物種植收益的增加,激發了貧困戶干事創業的信心和決心。2019年,趙立軍等三戶貧困戶種植蘇子25畝,收獲蘇子籽5000余斤,榨蘇子油1200斤;種植小米10畝,收獲小米800余斤,總體增收近3萬元。嘗到甜頭的貧困戶們信心更足了,今年將擴大蘇子種植面積,并增加了紅豆、黃豆、黑豆等經濟作物品種,準備收入再上新臺階。
順著山路而行,林間傳來雞鳴聲。“這些雞都在山上溜達、覓食,而且能飛上樹。”王春慶介紹。果然,在樹林里,五六個小籮筐嵌在距離地面半米多高的枝杈上。一只母雞探出頭來,驕傲地叫著,飛速落地,向遠處的雞群奔去。籮筐里,三個熱乎的雞蛋擺放其中。貧困戶于正敏一手提著籃子,一手忙著撿拾雞蛋。臉上笑瞇瞇地說:“現在剛開春,200只母雞每天下五六十枚蛋。天暖和后,每天能下100多枚。每枚雞蛋賣2元,來山上撿雞蛋,就像撿錢一樣。”
于正敏家依山傍水,是天然的林下養殖基地。經過深入探討后,王春慶動員于正敏散養林下雞,并安裝了實時監控,幫助建設了三座雞棚。2018年養殖林下雞150只,年內增收4000余元。去年擴大規模到500只,并增加了林下烏雞、大鵝養殖,年內增收2萬余元。兩年林下養殖的持續增收,給于正敏帶來了脫貧致富的信心,今年,他決心再擴大林下養殖規模。
清澈見底的大石棚子河水,潺潺流過村里。去年,村里實現了硬覆蓋,家家戶戶圍起了彩鋼柵欄,今年要在河邊、村里種上三葉草,在美化村容村貌的同時,發展鄉村旅游。一項項發展規劃,正鋪展在王春慶的心頭。
關鍵詞:白山市“第一書記”的扶貧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