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耕育文明”將中國用語標識出特色印記
耕育文明是在中華傳統農耕文明的基礎上,融合中華文明、現代文明、生態文明、未來文明等理念后形成的活態復合文明體系,能使農耕文明、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繼承、傳承、發展和提升。耕育術語融合了農耕教育、生態教育、勞動教育,美藝教育、倫理教育,徳智教育等范疇,耕育文明與耕育文化、耕育農業、耕育農法、耕育田園共同形成耕育體系的大家庭。
耕育文明集成了耕牧漁樵文明體系,具有農耕文化、中華文化內容和特征,包括自然生態、人文生態理念以及語言,戲劇,民歌,民宿及各類節慶活動等,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存在最廣泛的文明集成。
1、 國家舞臺話語權呼喚中華文明特色術語標識
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林,必須具備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 “自主性” 標識性術語和概念。當前廣泛使用的生態文明、生態農業、有機農業、自然農法、食育術語和概念中,大量是借用西方概念和名稱,這些由國外創立的術語領域,缺乏中國的話語元素,而且對很多西方概念沒有做到充分消化吸收和 “術語改造”,僅僅是照搬照套。因此打造具有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耕育體系”標識性概念和術語名稱,樹立中華文化主體性和自信力,對于中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話語權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蘊含著眾多博大精深的耕育體系思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形成的龐大經濟力量,為建立中國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標識性”術語名詞提供了機會。不斷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思想力和創造力,創建更多具有原創性、時代性的耕育術語體系。在國際上實現中國特色術語概念,形成與我國人口、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相適應的文化優勢和影響力。
2、 耕育文明的歷史與發展歷程
農耕文明是耕育文明的組成部分,農耕是豐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建立一切人類文明的前提,因為農耕,在中國大地,才產生了漢字、國家、冶金術等;形成了農耕文化,并上升到農耕文明。梳理一萬年的農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傳統農業對人類文明的功效突出地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生產工具的發明與傳承;二是農作物的育種;三是物候節氣的利用;四是水的治理與利用;五是一些先進理念與實踐技術的發明創造。
耕育文明具備中華文化的特征,以耕牧漁樵為代表的耕育文明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耕育文明孕育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農政思想、管理制度等,與今天提倡的和諧、環保、低碳的生態文明理念不謀而合。
3、 建立耕育文明中華民族特色的標識體系的意義
耕育文明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術語標識體系,開發利用好博大精深的耕育文明與自然生態資源,組成我國 “耕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對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和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保護世界文化多樣性,促進世界經濟安全穩定增長、協調平衡增長、持續包容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傳承好耕育術語體系的人文精神和內涵,在弘揚中華文化、保護獨特景觀、發展休閑農業、推動鄉村旅游乃至維系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食品安全、促進資源持續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未來中國文化創新需充分吸收中國優秀傳統耕育文化思想的精華,始終致力于將中國耕育元素融入國際規范的理論體系,探索更新、更嚴謹、更有說服力的耕育術語體系。
4、 建立耕育文明體系的現實意義
耕育文明具有農耕文明基因,本質上是尊重自然、守望田園,勤勞勇敢,順天時、掌地理,掌握農藝和園藝;營造天時地利人和的生態環境。耕育文明具有地域多樣性、民族的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不僅賦予中華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華文化之所以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中國上萬年的可持續發展的耕育農業歷史,創造了持久的耕育文化。同時,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又豐富了耕育農業的內涵。兩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雖然歷經自然災害,仍然一直蓬勃興旺,綿延不斷。新時代的鄉村振興離不開耕育文化振興。傳承發展提升耕育文明,走耕育文化興盛之路。豐富耕育術語體系大家庭,激發生態發展活力,既是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更是廣大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求。(作者孫建系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