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開放高地舞出“科技范兒”——海南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觀察
新華社海口4月10日電題:開放高地舞出“科技范兒”——海南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升級觀察
新華社記者王暉余 陳凱姿
連續執行22個潛次后,“深海勇士”潛水器4月2日隨母船順利返回三亞;文昌航天發射場塔架上,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組裝完畢,蓄勢待發;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800多家單位“戰疫情、保春耕”,忙個不停……
“陸海空”新興產業精準布局、多領域科技創新活力迸發、科技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未來開放高地海南,在自貿區(港)建設中,顯出別有的“科技范兒”。
科技產業高位謀篇精準布局
南繁育種、深海科技、航天科技,是海南近兩年重點謀劃布局的三大新興產業,“陸海空”科技名片越來越亮。
4月的南繁基地里,數千名科研人員在育種田間“競賽”。近年來,海南省引入中國科學院等單位,設立隆平高科等大型科研企業,建成運行5個南繁公共開放實驗室,全力打造“南繁硅谷”。海南省科技廳廳長謝京說,除南繁種業外,海南一直聚焦熱帶特色作物科技攻關,已陸續推動芒果、沉香等熱帶作物的基因組研究,打下高效發展基礎。
在南海救助局三亞基地碼頭,“探索一號”科考船將首次在南海發現“鯨落”的訊息帶給市民。去年11月,海南省深海技術實驗室揭牌成立,“國之重器”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正式落戶。目前“深海勇士”號開展海試下潛110次,未來海南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海洋防災減災、深海裝備研發應用等將獲得更大“加持”。
北有文昌航天發射,南有三亞衛星應用。隨著衛星遙感信息全產業鏈覆蓋,空天信息研究項目落地三亞,國際航天城、航天超算中心在文昌啟動建設,海南航空航天領域藍圖初步繪就。
以“陸海空”為支柱,以生態環保、新能源、生命健康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為特色的海南高新技術產業布局逐漸明朗。海南省發改委統計數據顯示,海南高新技術企業達566家,近兩年年均增長超過45%。
科技創新多點開花多向結果
科研院所、創新平臺、高新企業、科技人才等科創主體不斷發力,多領域技術創新升級,海南正努力打造 “技術創新之島,人才薈萃之島”。
3月29日,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宣布“患者可帶特許進口新藥離園使用”。“特許準入、先行先試”的政策,使該先行區特許藥械應用實現51個“全國首例”,一批重大疾病在國內有了全新特效療法,醫療技術、裝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三同步”。
離博鰲130公里,陵水縣吊羅山的電子圍欄裝置即將完成,海南原始熱帶雨林就要披上高科技保護外衣。工作人員羅樊強說,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將成為“智慧保護區”,監測系統不但能防止盜伐盜獵,還能及時測算游客承載量,實時發布病蟲害和火災預警。
這種“智慧化”理念,在海南社會管理領域同樣得到應用。使用“最先進技術、最前沿標準”探索建設的省級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在疫情防控中以數制“疫”、智能防控。海南省大數據管理局局長董學耕說:“平臺這次完成了大考,今后在進出島人流、物流及反走私執法中還將發揮監測、輔助決策作用。”
科技創新平臺搭建,人才聚集效應漸顯。海南各類創新平臺和服務機構數量達600家;實施“百萬人才進海南行動計劃”,2018年4月以來,重點用人單位累計引進人才超過8.3萬名。
科技賦能激活新的增長極
用垂直旋轉耕種系統采收蔬菜、借助虛擬現實技術開發旅游產品……多元科技手段正賦能海南農業、旅游等傳統行業經濟,激活新的增長極。
橡膠產業近年來亟待困境突圍。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橡膠研究所所長黃華孫介紹,海南目前正探索推廣氣刺短線割膠、電動割膠、無人機飛防等技術,大面積推廣種植新品種。此外,在檳榔、瓜菜、藥材等農林領域,各種“黑科技”層出不窮。
2020年新年,海南首個“360光影館”營業,為觀眾還原了萬米深海世界。隨著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海南旅游產業瞄準以物聯網、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化建設,給游客帶來更加便捷和智能的體驗。
散布在海南島各地的園區,也乘著科技創新之風,加速新一輪發展。三亞國際體育產業園內,項目指揮部副總指揮張方遠熟練操作著“BIM+智慧工地”系統。他說,這項國內領先的技術與“5G”通訊結合,可實現精準指揮和高標準建設。同樣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承擔著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任。據三亞市副市長花興介紹,目前科技城注冊企業及科研機構超過150家,包括8家“國字號”科研機構、7家央企和5所一流大學落戶,產學研聚集效應初顯。
在澄邁,海南生態軟件園也抓住機遇,以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區塊鏈技術為主導,培育和發展千億級數字產業。目前已有騰訊、華為等近5000家企業入駐,今年前兩個月納稅5.12億元,同比增長54.68%。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海南 科技 創新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