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電子消費券可抵擋“報復性漲價”嗎?
戰疫尚未全勝,“報復性漲價”比報復性消費先來?近日,海底撈、西貝等企業的大幅漲價令人措手不及。不過,近日各地消費券的大熱,讓我們看到了其抵擋“報復性漲價”,帶動餐飲、旅游等服務業熱啟動的可能。
消費券以政府財政資金為支持,可以在特殊時期發揮出獨特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3月末,約有16個省份發放了總數超過40億元的消費券。消費券對服務行業拉動具有乘數效應(根據中泰證券的預測,消費券或可讓消費增速8%),而且轉化為真實消費的比率接近100%。
因此,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消費券該不該發,而是該怎么發才能效果更好。從實效來看,電子消費券可能是其中的最優選。
企業的漲價以及降價,其實都是企業應對疫情等危機的手段。企業之所以有漲價的底氣,主要原因還是它們能為消費者提供獨特的、差異化的價值,并經過了消費者的口碑經驗。
然而,疫情同樣影響居民收入,在居民收入降低、消費心理開始轉變的情況下,企業的“報復性漲價”與本來期望的“報復性消費”之間,就形成了一道裂痕,這道裂痕靠什么來彌補?電子消費券或可以充當補位的關鍵角色。
以杭州上一輪消費券的發放為例,額度為5億元,匹配商家11.8億元左右優惠,總額約16億元。商家依托于支付寶所進行的11.8億優惠當中,有不少抵消了報復性漲價帶來的沖擊波。而對于大部分普通商家來說,通過多批次電子優惠券,力爭最終達到一個客戶稍有優惠,商家又最終可以覆蓋補貼成本并有利可圖的微妙平衡。對于那些漲價的商家來說,補貼客戶電子消費券,既不用掏出真金白銀,還可以抵消一部分消費者的不快,算是對“報復性漲價”所引發輿情的一種積極應對。
至于有觀點認為,電子消費券的發放,相關部門應與多個互聯網平臺合作彰顯公平。乍一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是一種人人搭橋,家家修路的誤區,既不現實,也沒有必要。暫不論地方政府是否享有依據稅收貢獻等因素,來擇優選擇合作平臺的自由裁量權。即便知名如海底撈和西貝,有能力自建APP并深耕全網渠道的商家也屈指可數。而對于消費者來說,天然會選擇自己最常用、用起來最順手,又能提供最多優惠的互聯網科技平臺。倘若電子消費券在海底撈消費就得下一個海底撈APP,在西貝消費就得下一個西貝APP,恐怕消費券的效果會大打折扣,過期未用也是浪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消費 電子 報復性漲價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