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解碼“謎一樣”的山水宗師

2020年04月08日 17:41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于中國書畫史而言,五代畫家董源、巨然的山水畫,有如“謎一樣”的存在。

雖說在董源、巨然之前,繪畫史也有一些難題,譬如,享有盛譽的顧愷之、李思訓、吳道子、王維,他們的傳世畫作少之又少,幾乎沒有可能細探究竟了。不過,話說回來,對于那些極小概率事件,直接剔除出局似乎于整體影響甚微。而董源、巨然的歷史坐標,屬于黎明前的黑暗,正好處于邊界線之前的“迷霧中”。

而撥開迷霧的,離不開各家博物館近期云端“曬”出的董源山水佳作。諸如,故宮博物院“數字故宮”里的《瀟湘圖卷》,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云展精品里的《夏山圖卷》《夏景山口待渡圖》,以及藏于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董源《溪岸圖》。透過它們,“謎一樣”的山水宗師或能走出疑團,讓世人一窺真容。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割據混戰時期。不過,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唐王朝,卻聚集了一批卓爾不群的國畫大家。據文獻記載,董源在五代南唐宮廷任職,南唐中主時,他就參加宮廷作畫,但是地位并不突出。不料,其身后的地位卻越來越高,元代之后,成了畫壇的精神領袖,任何山水畫家都要宣稱“學董源”,依附者有之,革新者亦有之。

熟悉藝術史的人,一看這樣的羅列,馬上就明白,當前藝術史將《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卷》《夏山圖卷》,確定為董源的主導風格,并不準確。這三卷繪畫中可靠的信息,是柯九思、虞集的題跋,這是元代發生的事情。當時,更加重要的鑒賞家趙子昂、湯垕,對董源有全然不同的描述。

趙孟頫在元大都看到數件董源真跡后,興奮不已,與鮮于樞信札中,詳細描述了董源大幅青綠畫的特點:“近見雙幅董源著色大青大綠,真神品也。若以人擬之,是一個無拘管放潑底李思訓也。上際山、下際幅,皆細描浪紋,中作小江船。何可當也。”

以往這段文字也被引用過,但是沒有認真分析。其中包含兩條重要信息,第一,董源的繪畫“是一個無拘管放潑底李思訓也”,也就是說,從格調上看,董源不是拘謹的畫法,這一點很重要。其二,“上際山、下際幅”,也就是說,畫面畫得滿滿登登的,這個式樣,與大多數宋元山水畫截然不同,所以趙孟頫特別在意這個環節。在董源現存風格中,這樣的模式,不就是《寒林重汀圖》展現的嗎?

在編輯《宋畫全集》的時候,編輯團隊為了拍攝好這件《寒林重汀圖》,三次登門拜訪日本黑川古文化研究所,才得以完成。但是從畫面細節來看,中外專家還是覺得這是一個宋人臨摹本,而不是董源真筆。

現存幾種董源模式的繪畫,哪個是真相,顯然處于“迷霧中”。為了不陷入簡單的爭論,筆者突然想到,歷史上董源與巨然并稱,其中自然存有共性。若能再分析一下巨然的繪畫,或能找到更多蛛絲馬跡。

若從身世論,早年在南京開元寺出家,后隨后主李煜到開封居開寶寺的巨然,所處“迷霧”更為深重。但有《溪山蘭若圖》《層巖叢樹》《蕭翼賺蘭亭》三軸,記于巨然名下的宋代山水畫,卻為后人提供了難得的解碼密鑰。

尤其后兩件山水的風格、畫法較為接近,畫中云氣往復,墨法變化精微,與宋畫精密的理念非常一致。《溪山蘭若圖》卻有點不太一樣,因為此畫藏于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自2002年春天開始,筆者多次前往觀看。當時正值編撰《宋畫全集》的前期準備階段,該博物館幫助我們重新拍攝了優質圖像,出版之后,非常清晰。最初的感覺就是迷惑,不知道畫中怎么會出現這么多不熟悉的要點。

但是《溪山蘭若圖》中,出現了這么多讓人不熟悉的要點,譬如說,樹木的畫法非常輕松,用筆都是松的,按照北方的畫法來看,這都是不合格,現在看起來也會說“沒有筆力”;再譬如說,描繪山頂的輪廓,用筆隨意,還有點重復,后世不敢想象,名震天下的巨然會這么隨意。《溪山蘭若圖》上,還有一些明顯的觸目環節,譬如說,主峰的淡墨皴法,一直拖到中景上,沒有留下空間過渡;再譬如說,近景與中景之間,山石與樹木完全靠在一起,沒有緩沖,從照片上看,空間非常費解。

這些特征,與傳世北宋幾件著名作品,如關同《關山行旅》、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展現的嚴肅、緊湊的畫法,截然不同。這就讓人感到很不習慣、滿腹疑竇,如果熟悉北方山水畫,那么對《溪山蘭若圖》一定感到陌生。

如果沒有畫面右上角的“尚書省印”,很多人也許不會承認這是南宋中期以前的畫,因為看起來太輕松了,像是元代繪畫。但是這枚印鑒是嚴肅的,再加上畫絹質地較好,害得大家有點不敢輕易評述,1980年的《八代遺珍》中對此畫的論述,已經是最為激進的論述。

但是,上文討論到趙孟頫描述董源繪畫的兩個特點,卻與《溪山蘭若圖》中,游離于北宋主流山水畫之外的特征,一一暗合。

學界有種觀點認為,中國文人畫肇始于王維,至董源時,約摸二百多年。后者在山水畫領域,除構建了氣勢雄渾的南派山水外,還以細膩筆觸讓畫面繁而不亂、隱逸高雅。如果仔細看看《溪山蘭若圖》的用筆,特別是山石、樹木、建筑的用筆,堪稱“輕松自在”“無拘無束”。畫里的景物上頂天,下到幅面最低處,中間很多宋畫中常見的留白,全部都沒有,四處畫滿,甚至水池也用淡墨掃了一遍。

以往趙孟頫描述的董源繪畫中那些難以被理解的信息,卻為《溪山蘭若圖》一一承接,這是非常驚人的信息。這個意外承接,顯示《溪山蘭若圖》是董源、巨然畫派可信的作品,而且同時預示,如果董源真跡存在,一定是這種輕松自如的畫法,而不是類似于北方的緊張的畫法。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郭若虛《圖畫見聞志》對董源評價不高:因為郭若虛擅長觀察北方畫家,講“三家山水”一語中的,但是對南方山水畫,他缺乏鑒賞力。

如果回到董其昌的著名的“南北宗”論斷來看,董源和巨然二人,發展出了一種輕松自如的山水畫格調,與北方山水的嚴肅認真、高大雄偉,完全不同。《溪山蘭若圖》正是一件因為畫史研究不深透,而被一直忽視的重要北宋早期山水畫真跡。

(劉九洲 作者系藝術史學者、《宋畫全集》副主編)

延伸閱讀

藝術史上,董源五次“變身”

由于其身上存在諸多謎團,當人們談論起董源時,更傾向于把他看作一個概念而非獨立個體。回溯歷史會發現,董源在藝術史上的形象,千余年里歷經五次變化,每個時期的解讀都不盡相同。

第一個階段,大約在米芾之前,董源還沒有被發現是一個極其優秀的畫家。北宋藝術史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并沒有給予董源多好的評價。直到米芾,才在《畫史》中高度評價他,“唐無此品,格在畢宏之上”,為其張目。

第二個階段,北宋晚期開始重視董源,《宣和畫譜》有關他的詞條已比較詳盡。但是從所記載內容來看,他還是一個面目不清的畫家,龍、牛都畫得很好,著色山水最為著名。后世最重視的“一片江南”的水墨山水,反倒沒有被提及。

第三個階段,是元代的第一流專家,趙孟頫、湯垕、黃公望等人,他們看了董源的一些山水畫真跡,描述其有兩種風格:一種是“大青大綠”的著色山水,另外一種是水墨山水。他們認為,沒有董源,中國山水畫就該是另一番景象了。

第四個階段,就是董其昌的貢獻。在明代晚期,已經缺乏公認的董源真跡了,董其昌從《瀟湘圖》《半幅江南》入手,后來又把《寒林重汀圖》《龍宿郊民圖》拉進董源繪畫范圍,重新構建其歷史形象,并推崇至山水畫南宗的宗師地位。

第五個階段,20世紀書畫鑒藏領域的方家確認《夏景山口待渡圖》《瀟湘圖卷》《夏山圖卷》為董源的可靠風格。20世紀晚期,圍繞山水畫稀世名品《溪岸圖》的論爭中,有關董源的多面形象成為現代學術問題。


編輯:楊嵐

關鍵詞:董源 山水 山水畫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网址在线看 | 亚洲人成在线观看网站高清 | 亚洲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天天爱天天久久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 特级婬片国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