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金祥:英雄主義電影的生成機制與主題意蘊
作者:劉金祥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醫務工作者臨危受命、逆向馳援,義無反顧地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謳歌和禮贊這樣的英雄人物與英雄精神,是文藝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職責。
電影作為一種視覺藝術形式,一直就是中外藝術家塑造英雄形象、傳承英雄情愫的重要載體。在新中國電影發展史中,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表達始終是銀幕上躍動的一個重要主題。對那些流光溢彩又氣象萬千的英雄主題電影作品進行回顧、檢視,可對今后此類主題創作提供思想啟發和藝術鏡鑒。
一
新中國成立后,在呼喚英雄主義情懷的歷史語境中,《野火春風斗古城》《烈火金剛》《平原作戰》《戰火中的青春》《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暴風驟雨》《紅旗譜》等電影應運而生,成功塑造了趙勇剛、江姐、趙玉林、朱老忠等英雄群像。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電影已初步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敘事策略和美學機制,特別是那些將個人追求融入社會理想“寓教于樂”的敘述方式,實現了創作的激情與英雄主題表達的結合。這一時期的很多電影順應、契合了人民群眾對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的想象,所產生的不少電影作品被電影理論界稱為“紅色經典”。
這些經典中的英雄形象,承載著歷史的合理要求與觀眾的審美期待,對英雄與人性、革命與愛情的復雜關系給予了詮釋。這一時期的電影創作總的基調和主題是革命和勞動,它們體現出英雄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滿懷激情地謳歌了以中國共產黨人為代表的時代英雄及其為實現社會理想而奮斗的壯舉。
新中國成立初期,電影藝術在反映對象上的轉移及價值觀上的選擇,直接影響到電影美學風格的形成和嬗變。創作者們在塑造時代英雄形象時,展現出人物激昂向上的精神氣質,體現出社會民眾為建設新社會而迸發出的激情。究其根本,這種藝術方法和美學風格就是一種時代精神的表達和反映。而另一方面,由于當時電影題材與樣式的不夠豐富,加之電影語言的相對單調,使得彼時銀幕上的英雄形象還稍顯單薄,影響了電影文化意蘊的進一步拓展與開掘。英雄人物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固化形象,而是同樣有血有肉、有優點有缺憾的普通人,如果一味地拔高或簡單放大其優長,創作出的電影作品或人物形象其說服力反而會打折扣。
二
當然,電影敘事中的英雄形象只是一種假定性的真實,歷史與審美、現實與藝術的辯證統一才是電影敘事之“歷史真實”的基本內涵。因此可以說,電影敘事中英雄形象的真實性,既有歷史擬真性的一面,又有敘事本質的一面。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后,我國銀幕上的英雄題材電影開始逐漸轉向觀照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現實,英雄形象日趨豐滿立體。電影作為一種高雅藝術形式與大眾審美文化,在那個時期其宣教功能開始相對弱化、娛樂屬性不斷增強。比如,對英雄人物的塑造在刻畫其高潔的品質和操守之外,開始以豐富的情感和樸實的言行來打動和征服觀眾。
這一時期英雄題材電影的轉型和變化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
一是電影更加注重對感情氛圍的營造和渲染。如《百團大戰》《焦裕祿》《蔣筑英》《孔繁森》《鐵人王進喜》《錢學森》等影片中,政治意蘊與觀眾情感的融合、社會心理與個人心緒的融匯成為電影的敘事依托。影片中,當觀眾看到彭德懷在雨中等候參謀長左權自前線歸來時,看到焦裕祿用鋼筆頂壓著肝部“止痛”辦公時,看到英年早逝的蔣筑英生前對子女的一片深情時,看到孔繁森將藏族老阿媽的雙腳放進自己懷里時,看到錢學森對妻子蔣英真情告白時……一種刻骨銘心的感動涌上觀眾心頭。在這些影片中,編導們通過逼近生活肌理的、內蘊著對精神境界詩意升華的人物塑造,使得這些時代英雄的銀幕形象,立于觀眾可感知、可理解、可效仿的基點之上,令觀眾在情感激蕩與心靈震撼中自然而然地去體悟他們的精神。
二是更加注重藝術手法的創新與突破。《大決戰》《大轉折》《建國大業》《建軍大業》等影片中,那些江河洶涌、海浪滔天的自然情景的特寫,那些硝煙升騰、氣勢恢宏的戰爭場面航拍,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以刻畫時代英雄為主題的影片的觀賞性,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基于上述的改變和攀升,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我國電影界所塑造的時代英雄形象取得了較大成功。相比新中國早期的英雄題材影片,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年來的英雄題材影片則更傾向于對時代英雄的價值追求和內在情感的刻畫,同時也注重對人物行為內驅力的生發、解讀,使得人物形象豐滿而生動,既有行為的高度,也有生命的溫度。
新中國電影史上,幾代中國電影人通過不懈努力,在銀幕上塑造了眾多可敬可愛的時代英雄形象,不僅在中國電影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幾代人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
三
自然災害和社會災難是人類無法回避的一種現實,而面對災難往往會產生許多感人的英雄事跡。
值得一提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電影勇于面對、積極介入一些重大自然災害和社會災難題材,用災難電影承載英雄主義情懷,以悲愴銀幕呈現時代英雄壯舉。其中比較典型的電影作品是由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驚濤駭浪》《驚心動魄》《驚天動地》“三驚”系列。
電影《驚濤駭浪》即以1998年抗洪為背景的重大現實題材電影故事片,全景式再現了中國人英勇奮戰、取得抗洪勝利的壯舉。影片刻畫的不僅是令人稱道與難忘的當代軍人形象,更是時代英雄舍小家顧大家、秉持家國情懷、捍衛軍人榮譽的價值選擇。
電影《驚心動魄》以2003年抗擊“非典”為視角,講述了醫師楊萍冒著生命危險在列車上追捕一名疑似病例的感人故事。影片通過對非常環境下人們真情實感的再現,反映了“非典”來臨時各色人等的心態與行為,展現了醫務工作者等人物的恪盡職守、無私無畏的奉獻品格。
電影《驚天動地》以汶川大地震為背景,描繪了以我軍某部旅長唐新生和女縣委書記任玥為代表的抗震英雄群譜,展現了他們對每一個鮮活生命不舍不棄的艱辛努力,讓觀眾感受到人類面對自然災害時的不屈與堅毅,看到一個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煥發出的巨大能量。
當下,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斗中,以醫務人員為主體不斷涌現出來的時代英雄,理應成為電影工作者們大力謳歌、用心塑造的對象。待抗擊疫情取得勝利之后,電影人應將筆觸、鏡頭探入抗擊疫情的第一線,取材于真實,加以藝術的創作,用電影的藝術形式銘記這段歷史、致敬那些逆風前行的英雄人物,以文藝的力量使英雄主義在當代電影中再綻異彩。(劉金祥)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電影 英雄 主題 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