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服務力、數據化、創新力 三大因素加劇疫情后商業變革
作為生活消費與商務交流的公共空間,線下的商業空間是我國消費及服務升級的重要載體之一,對消費振興和經濟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社會經濟帶來了那些巨大影響,商業地產行業人士如何面對此次疫情的沖擊?
由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與吳曉波頻道共同主辦的 “疫情下的商業復興與創新之道” 線上系列公益論壇,3月18-19日成功舉行。論壇聚焦疫情下商業地產 “救助與紓困”、 “恢復與增長”、“影響與改變”三大主題,深入探究疫情之下行業面臨的整體挑戰,以及后疫情時期,未來商業所面臨的創新難點與熱點。
此次疫情,給諸多商業地產開發企業帶來了資金、招商、運營及退出等難題,而對于諸多品牌商家來說,則更是雪上加霜。“春節期間本來是線下零售品牌業績暴增的時候,然而業績暴跌的程度超出大家的想象。截止3月中旬,我們有147家店是關閉的,開業的店也是門可羅雀,連回來的員工都沒有人敢去上班。”林清軒創始人兼CEO孫來春在此次論壇分享時坦言,337家線下門店租金+2000多名員工工資,疫情爆發時一度讓他覺得公司資金鏈斷裂風險驟然升級。
然而,疫情爆發的一周后林清軒公司就迅速行動。通過2個月的努力,同比業績大幅提升,“現金流支撐能力,再延長了6個月沒問題”。孫春來應對疫情策略是:首先,在公司內部迅速發動“all in線上”的核心戰略,通過利用釘釘+手淘、微信+小程序等多個渠道,從而觸達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公司內部迅速成立內容工廠,并形成相應的體系和考核標準,最終把所有員工都去做短視頻、直播、圖片、文章等一系列相關的內容,幫助促進銷售。
而作為開發商的代表企業之一,據物美商業集團COO于劍波介紹,物美在疫情期間的三件事策略,使得業績并未受到更多沖擊:第一,保障口罩供應。物美集團動用了1億多現金采購口罩,源源不斷地供應了北京1800萬只韓國口罩;第二:保障蔬菜肉品的供應,憑借著多年農超對接的積累和基地采購的能力,最高峰地時候,每天向北京供應200萬公斤蔬菜、40萬公斤肉品。第三:物美+多點提出、建立、運營了2500個抗疫提貨站、讓小區居民足不出戶就能下樓的生活購物需求。
“部分企業等來的可能是’危’,對于另一部分企業來說,等來的可能是’機’。”全聯房地產商會商業地產工作委員會王永平,在聽取完系列主題研討和分享之后總結發言時指出。他認為在突發的疫情面前,傳統實體商業的脆弱性充分暴露出來,疫情必將加速行業分化與進化。“這種進化可能不是溫和式的,而是顛覆性的,而一個公司的“服務能力”、“數字能力”與“創新能力”,則決定這個企業的能走多遠。”
與會嘉賓也普遍表示,以購物中心為例,后疫情時期開發商與品牌商之間,可能會重構新型合作模式。其中,尤其是以社群為屬性的內容創新,以及流量思維的優勢將會更加凸顯。過去那種單純依靠租金過日子模式,未來或不可持續。“尤其是在招商思維上,過去商業項目以自主招商或引入第三方招商為主,疫情過后,主流商業項目應將線下實體店作為品牌推廣載體;非主流商業項目則應將招商工作交予第三方及優質運營商,通過優質資源發揮積極作用,將物業溢價納入績效考核。”
王永平會長在總結發言中還提醒業內警惕,并做好相應的準備與籌謀。“最難的時期有可能還沒有真正到來,要知道商場的前期免租、減租可能性將會越來越少,4-6月份應引起業內極大關注。那時企業的剛性經營成本將逐漸正常化,業績短時間內很可能無法快速恢復,而預期的報復性增長則可能會落空。”
參加本次研討的嘉賓還包括,著名財經作家、890新商學創始人吳曉波倡議,著名財經觀察家袁岳、商業創新思想家吳聲、著名品牌戰略專家李光斗等業界意見領袖與萬科集團合伙人、印力集團董事長兼總裁丁力業,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銀泰商業CEO陳曉東,大悅城地產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鵬,外婆家餐飲創始人吳國平,RET睿意德創始人張家鵬等。(陳魚)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疫情 商業 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