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春色最濃在田間——來自全國春耕備耕的現場觀察
新華社北京3月21日電題:春色最濃在田間——來自全國春耕備耕的現場觀察
新華社記者
3月20日是春分節氣。俗話說,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種瓜豆后插秧。你看,春之氣息已在田野間蕩漾開來——
在江南,嶺上茶園春茶待采;
在華南,桑基魚塘萬畝如鏡;
在西南,桃花杏花競相開放;
在華北,成片麥田郁郁蔥蔥;
在東北,白雪之下凍土漸融;
在西北,覆膜保墑備耕正忙;
……
農民朋友們已經開始忙活一年中的第一個農時。春耕、備耕,就是當下來自田野的主旋律。請隨我們一起走進田野間的春天吧。
田野綠起來了
皖北平原沃野千里,綠油油的冬小麥長勢正旺。安徽省宿州市意利達農業科技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韓素蘭前幾天剛忙完小麥紋枯病防治,又迅速切換到“果園管理模式”。在宿州西外環路旁的果園里,她和十幾名工人正在潔白的杏花叢中修剪果樹和施肥。
韓素蘭所在的合作社流轉了4000畝土地,其中3000畝種了優質專用小麥、1000畝是果園,還托管了3萬多畝土地,提供耕種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當上了“田保姆”。
“疫情給前期田間管理帶來一些影響,但在政府的幫助下,困難都在解決。”韓素蘭說,隨著天氣轉暖,要在做好防護同時,盡快開展小麥田間管理。
草長鶯飛,南方的田野已是一片生機;在北方,沉睡一冬的黑土地正在蘇醒。
“農戶可以往催芽車間送水稻種子了,不要集中送,大家要分散開。”這幾天,黑龍江省綏化海倫市聯發鎮的村屯廣播喇叭里,除了提醒做好防疫,還增加了備耕新要求。
聽到廣播后,百華村種植戶張軍第一時間就把稻種送了過去。“我年前早早買了稻種,出了正月就把大棚積雪清掉,打電話定了2000個秧盤。農時不等人,這幾天得篩好營養土,4月10日左右下籽擺盤!”他說。
一年之計在于春。冬小麥是夏糧的主體,也是每年我國農民收獲的頭一茬糧食,而春播糧食面積占到全年一半以上,能否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備耕,直接關系農民收入和14億人的“米袋子”。
為了做好春耕生產,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近期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要求確保春播糧食面積,分級分類盡快恢復春耕生產秩序,分區按時抓好春管春耕。
天氣回暖,春色愈濃。眼下,農民悉心管理冬小麥、油菜,搶抓早稻育秧,農資銷售進入旺季,蔬菜種植、果樹管理、畜禽養殖等也忙碌起來。“田保姆”“農管家”提供的集中育秧、代耕代種、環節托管等服務,為農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力量從八方匯聚
肥上了嗎?藥打了嗎?人雇了嗎?受疫情影響,今年農資運輸和人員流通不暢,不少農戶和規模經營主體面臨農資購買運輸難、用工難。在農業農村部開設的防疫期間熱線電話中,這些都是農民經常反映的問題。
在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白湖鎮利民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何凌云和幾名工作人員正忙著給農機做保養。
“我們合作社承擔了近2萬畝春耕作業任務。因為疫情影響,技術員一直沒能復工,麥田要除草、農機要檢修,前段時間我特別著急。通過縣里農機化產業微信群反映后,第二天農機部門就組織人來給農機檢修保養,解了燃眉之急!”何凌云說。
打通人流和物流等堵點,解決農民關切,各地農業主管部門及時行動,農業科研院所和高校鼓勵就地務農指導,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夏大伯啊,記得及時翻耕灌水滅蛹,可以有效防控二化螟!”在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八字哨鎮高粱坪村,湖南農業大學在讀研究生祝海竣每天奔忙在田頭,幫助籌備農資、推廣農技,頗受農戶歡迎。
受疫情影響,開學時間推遲,湖南省農業農村廳聯合湖南農業大學成立了雙季早稻育秧及糧食生產指導調研組,祝海竣成了赫山區指導組成員。“這是學農學生的義務,也是可貴的基層實踐。”祝海竣說。
特殊之年的春耕備耕,是一場大考。在聚焦堵點、攻堅克難的過程中,來自政府、企業等力量正從各方匯聚——
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提高了早秈稻和中晚秈稻最低收購價,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統籌整合農業項目資金36.7億元,各地也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積極推動早稻面積恢復;
農業農村部聯合交通運輸部將農機具轉運納入應急運輸綠色通道政策范圍,承運主體自行打印全國統一的“疫情防控應急物資及人員運輸車輛通行證”后,就可不停車、不檢查、不收費,優先通行;
供銷總社對各級供銷社發了“動員令”,要發揮物流優勢,打通農資下鄉“最后一公里”,將優質農資送到貧困戶手中;
拼多多日前上線首屆“春耕節”,將補貼3億元資金,聯合數十家農資品牌,通過“生產線直送田間”的網絡直供模式,補貼生產物資入村下鄉。
“云春耕”生機勃勃
往年這個時候,正是農民逛農資大集的旺季。面對今年“見面難”的新情況,農民如何把準市場脈搏,產出好品質?
18日上午,黑龍江省富錦市長安鎮大安村的種植戶申云強打開手機客戶端看直播,專家正在“田野直播間”講解水稻種植技術。他種了20多年地,去年315畝水稻都種的圓粒品種,每斤只賣到1.2元,而長粒品種能賣1.5元,因此今年準備試試專家推薦的長粒優質品種。
通過了解最新信息,申云強不僅改變了種植品種,還改變了對鋤草的認識。“過去看到地里有草我就打藥,這次聽專家說整地之前、草快冒出之前打藥的效果好,而且省藥、污染少,我打算試試。”他對記者說。
“指尖上的服務”正在幫助越來越多農戶。數千里之外、北回歸線上的云南省建水縣,浙商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照長看著地里的“夏黑”葡萄滿臉欣喜,大棚里的早熟葡萄正在轉色,一個月后就要上市了。
“去年這時有不少專家團隊到基地指導,今年技術指導從‘面對面’轉到‘線上’。我們建了微信群,種植戶可以和專家隨時聯系。”謝照長說,他們與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基地使用水肥一體化系統,用肥量精確到克,通過精準管理,實現了同一塊地同一品種在不同時節上市。
當扎根泥土的為農精神與新科技手段相遇,就產生出一股蓬勃的新力量。
這個春天,各地農技人員通過網站、手機客戶端、公眾號、微信群等開展“線上”指導服務。在農技推廣信息服務平臺“中國農技推廣”,38萬多名農技推廣人員、6000多名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的專家解答技術難題、提供遠程問診。
草長鶯飛,楊柳拂堤。越來越濃的春意在廣袤田野鋪展開,千千萬萬的“田野直播間”“云課堂”正在貫通農業生產全過程,農民與科技、與市場的距離在不斷拉近……新變化悄然醞釀,不僅在綠意盎然的土地上,也在辛勤耕耘的農民心里!(記者于文靜、姜剛、王建、周楠、周勉、楊靜)(完)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農民 春耕 備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