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萬眾一心戰疫必勝>委員在疫線 委員在疫線
吃“野味”讓廣東人深受其害
廣州市政協建言杜絕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以法律治陋習 用文化轉觀念
3月2日,廣州市人大常委會官網發布公告,對《廣州市禁止濫食野生動物規定(草案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征求意見。而稍早前的2月24日,全國人大也審議通過《關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
“這將極大促進野生動物的保護進程。但如果不改變人們的觀念習俗,在利益驅動之下,極易導致濫食、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行為‘地下化’,出現反彈。”廣州市政協委員李漢強說。
談到吃“野味”,廣東人可謂深受其害。事實上,廣東省經“非典”一役,于2003年9月公布的《廣東省愛國衛生工作條例》規定:“公民應當養成文明、衛生的飲食習慣,摒棄吃野生動物的習俗,不吃法律法規保護、容易傳播疾病或者未經檢疫的野生動物。”
市政協委員紀德君指出,雖然我國法律法規已經明確,但民間違規食用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行為仍屢禁不止,主要是思想觀念沒有改變。據廣州林業部門的調查,自2001年到2019年,受訪群眾中表示沒吃過野生動物的從44.6%提升到了84.30%。表明公眾保護野生動物意識有一定提高,但是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肆意饕餮野生動物。
“過去人們對所謂山珍野味的攝取,部分是出于生存需要,現代養殖動物完全可以滿足人類蛋白質的營養需要。科學數據顯示,野生動物的營養價值并不比家養動物好多少。”市政協委員林冠男認為,濫食野生動物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少科學的認知,偽科學大行其道,不文明陋習在人們思想觀念中根深蒂固。
針對這個問題,廣州市政協組織開展了相關調研,征集委員意見建議,并形成了《關于推動移風易俗,從文化思想根源杜絕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行為的建議》。該建議認為,除了強制性的法律手段,還要從科普和文化上做出努力,雙管齊下,推動全社會移風易俗,以“文”化人,轉變人們陳舊愚昧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才能徹底解決濫食和非法交易野生動物久禁而不止的問題。提出加大科普工作力度、強化宣傳和教育、推動移風易俗等四條建議。
市政協委員梁鳳蓮也提出,應弘揚中國古代生態倫理思想,其萬物一體、順應自然、重生愛物的理念在當今仍具有很強的現實價值。但諸如虎骨去風濕、吃狼壯膽、以形補形等缺乏科學依據的一套土理論應予摒棄。
“現代文明社會,人們應該意識到,身份不是吃出來的,恰恰相反,不良的飲食習慣反而會讓自己丟臉,受人鄙視。讓吃野生動物的人沒有面子,如同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市政協委員黃海妍認為,可以通過名人、明星的社會影響力,推選形象大使,在全社會弘揚保護動物、敬重自然的正能量。
市政協委員胡國勝、蔡衛平建議,要形成全民參與,全方位、全覆蓋、全要素的宣傳體系,讓科學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從法治方面下功夫,鼓勵全社會參與保護,媒體和公眾有效監督,促進社會風氣向善向上向好轉變。
編輯:楊嵐
關鍵詞:野生動物 市政協 濫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