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硬科技需要軟實力

——中國經濟怎么看之十三

2020年03月17日 15:37 | 作者:楊朝英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一次疫情,讓人們進一步看清了中國制造的家底。

展示了一定的能力。比如說生產能力。口罩等基礎醫療防護物資不足,上至央企,下至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工廠,都可以在半月之間實現轉產,產能翻數倍。產業鏈條上,今天發現哪個環節不足,第二天就有企業補上。

也發現了一些短板。比如高精尖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屢屢在新聞中出現的救命神器———人工肺(ECMO,即體外膜肺氧合系統),幾乎全部來自美國、德國廠家。

怎么看這個問題?

從邏輯上講,并不是所有的短板都要彌補,特別是那些不具有“卡脖子”特征的應用型技術產品,更是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什么東西都自己造,既不現實,也不合理,更有悖國際合作大原則。

但對于中國這樣的龐大經濟體來說,特別是對全球最大人口基數的消費、醫療市場來說,有一兩家生產這樣高端產品的廠家,既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

為什么到現在還沒有?這就涉及到科技創新的一個基本邏輯——產業適應性。就像種樹一樣,既要有好苗,也要有好土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土壤既包括供給條件,比如人、財、物的匹配,也要有足夠多的需求量。

舉幾個例子。

華為為什么行?任正非的前瞻性布局、企業家精神讓人景仰,但中國通訊市場從2G\3G\4G一路追趕、趕超的產業背景,絕對不能忽略,特別是中國移動作為最大的資本支出方,每年數千億元的采購量,為中國華為、中興提供了產業依托。近來中國股市突然大火的烽火通信的崛起,也是這個邏輯。

騰訊、百度、阿里為什么會崛起?基于龐大的人群基數和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的現實,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市場養料。也正是基于中國互聯網市場深化的先行優勢,字節跳動(今日頭條、抖音的母公司)得以在8年之間,成長為最有國際化潛力的人工智能公司。

正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再審視類似人工肺這樣高精尖產品的創新趨勢,我們可能就會更坦然一些:如果意識到社會對它需求的迫切性,那就不用太擔心,也許過不了多久,國產替代產品就出來了。回頭看看我國的高鐵、化工以及新材料市場,不都是這樣走過來的嗎!

再進一步,我們應該思考的深層次問題是:適應中國發展需求、適應某一領域需求的潛在科技創新點在哪兒?換句話說,如何創造未來、把握未來?

就像任正非在20年前就判斷出中國必將在通訊領域領先、華為也必將遭遇現在的困局一樣,對未來需求實現路徑的判斷力,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才是決定中國制造、中國科技創新競爭格局的“殺手锏”。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中國 科技 實力 產品 市場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永久精品在线看 | 亚洲天堂网免费在线观看 |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综合 |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 午夜成午夜成年片在线观看b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