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小區筑起戰“疫”大格局——遼寧社區防控疫情見聞
新華社沈陽3月15日電 題:小區筑起戰“疫”大格局——遼寧社區防控疫情見聞
新華社記者 于力、于也童
挨家挨戶敲門走遍、無數次勸解宣傳、把好小區大門、嚴密網格化管理。在新冠肺炎戰“疫”中,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在遼寧,無數社區工作者奔走在這第一線上,為防疫筑牢了“防火墻”。
黨組織撐起社區防疫一片天
3月4日,丹東市振興區臨江街道辦事處黨工委委員于洋和同事說的最后一句話是:“我不行了,我得請個假,身體舒服一點就上崗!”幾個小時后,他倒在自家小區門口。雖全力搶救,于洋還是因突發心臟病去世,生命定格在49歲。連續堅守在戰“疫”一線的43天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于洋是遼寧在戰“疫”期間舍身忘我、沖鋒在前的千千萬萬個社區黨員干部的一個代表,是這些黨員干部帶領廣大群眾為社區防控筑起了堅實的防線,為社區百姓生命安全撐起了一片天。
“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社區工作者,抗擊疫情我在崗位,不獲全勝絕不收兵!”阜新市太平區孫家灣街道鑫源社區黨委書記王利萍在疫情初期帶領30余名黨員面向黨旗鄭重宣誓。鑫源社區有3個開放式小區,47棟樓,3546戶,社區工作人員只有13人。在王利萍的帶領下,社區迅速組成了一支由80名社區干部、老黨員組成的疫情防控隊伍,齊心協力投入戰“疫”。
王利萍帶領社區黨員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行動深深感動了轄區的居民,居民們說:“將心比心,王書記他們不容易,我們一定全力配合,共同守護好我們的小區。”
這幾天,丹東市振安區珍珠街道振安社區黨委書記王慶麗,正組織社區工作人員將剛排查出來信息逐一補填在轄區居民底冊臺賬上。他們對轄區居民5700戶再排查,仍有居民聯系不上。落地排查,把聯系不上的居民“空格”填滿是眼下最重要的任務。“每個人負責300余戶排查任務,在黨員干部的帶頭下,人人都不甘落后。”王慶麗說。
社區網格中的最美“逆行者”
張振海是阜新市太平區高德街道煤海社區的網格員,他所負責的樓宇有4個單元,60戶,138個人,9個商業網點,人員密集,樓房老舊。出現疫情后,作為網格員的他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收集整理上報信息20多條,挨家挨戶發放宣傳單。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疫情當前,我們網格員必須守土有責。”
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遼寧各地社區網格員們苦干、實干、巧干,排查地區居民情況、落實小區封閉管理、組織登記測溫、開展小區消殺、定期巡邏檢查、進行宣傳科普……
在沈陽市和平區南市場街道市府社區居民眼中,網格長張日紅特別“硬核”。“其他人管400戶,張日紅為了多承擔點,自己負責了500戶居民的排查工作。”居民張大爺說,“50多歲的人了,特別拼,我們居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啊。”
錦州市充分發揮基層治理網格化優勢,組織全市5553名專、兼職網格員逐戶開展大排查工作,做到實時動態掌握,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凌河區石橋子街道萬年社區85后網格員劉月說,我們網格員心中牢牢記住一個詞:責任
抗“疫”,志愿者用愛去堅守
年過六旬的沈陽市民劉福玉疫情期間天天和社區民警、衛生防疫人員一起開展排查登記、宣傳走訪等工作。“我腿有滑膜炎,但還能挺,這時候正需要人手,咱不能‘拉松’,何況我還是‘盛京義勇’隊伍中的一員。”
沈陽市公安局2017年創新群防群治模式,逐步發動起33.3萬余名可靠的“盛京義勇”平安志愿者。戰“疫”期間,他們手臂上戴著鮮紅的袖標,堅守在社區一線,成為社區防控的銅墻鐵壁。
截至3月初,“盛京義勇”志愿者先后排查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接觸者等重點人員5772人,管控車輛51617輛,牢牢守住了社區和鄉村道路這一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防線。
全民抗“疫”感染著每一個人。在遼寧,越來越多市民走出家門,參與到社區戰“疫”的滾滾洪流中。
張利艷是居住在錦州市古塔區保安街道惠安社區的一名退休職工,兒子孟宇是一名大學生。母子二人主動申請加入社區疫情防控志愿者隊伍,白天參加小區巡邏、人員進出登記等工作,晚間主動到疫情卡口值班值守……
撫順市望花區光明街道發布抗“疫”志愿者招募令后,不到一天時間就有600多名志愿者報名。社區每天的工作繁瑣又忙碌,但志愿者們干勁兒十足。年逾古稀的志愿者王增琪說:“真正走到一線,才發現原來有這么多人在付出,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溫暖,看到了希望。”
編輯:付振強
關鍵詞:社區 疫情 小區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