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生態食材讓中國美食回歸自然本真的味道

2020年02月17日 17:40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民以食為天,食以土為本”。食材的生態和營養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我們每個人的身體健康,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安全、生態、營養的食品,既關系著老百姓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也關系著國家經濟健康發展與社會和諧穩定。當前,在我國人民食品消費在數量上已得到充分保障的情況下,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食材消費升級的需求,已成為當務之急。

1

要生產生態食材,必須維持和促進農田生態系統及植物、動物、微生物的健康。因此,吸收傳統耕育農業精華,推廣中醫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促進農業產業與資源生態協調發展,在實現農業生產效益的同時有效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生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做出貢獻。 

1、 生態食材概念

"生態食材”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1990年世行灌溉農業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生態食材是指按照生態食材團體標準種養加工出來供人類消費的農產品,包括糧油、果蔬、水產、畜禽等。生態食材的生產遵循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利用有機質農業和耕育農法技術,結合土壤的水土保持、水資源平衡,充分考慮生物的多樣性、生態承載力以及可持續利用能力,在生態保育和生態循環的基礎上,采用中醫農業投入品生產出來的健康食用農產品。

生態食材生產是遵循自然規律,在生產中采用自然的培育方法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按照保護生態,合理使用投入品,確保產品中不含有影響人類健康的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抗菌素等物質,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方式。

2、 生態食材團體標準

由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共同起草的2018版《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已于2018年3月正式發布,2018年9月正式實施。該團體標準是建立在2012年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評定通則、工作導則(含林下經濟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吸收生態原產地國際國內產品評定經驗和成果編制的。是我國起步最早、參加起草單位規格最高、在國內影響力最大的生態食材和生態農產品團體標準。該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系列評定通則及工作導則一脈相承,其作為生態原產地農林牧副漁評定產品的完善和補充,已經得到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的普遍認同,在首屆中國生態產業大會上受到了相關行業專家和企業的肯定。

2

2019年又修訂發布了2019版《生態農產品(生態食材)團體標準》,新標準突出了農業生態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助力脫貧攻堅促進鄉村振興。

3、 生態食材發展背景 

食物是生命的必需品,本質上應該是安全、營養、美味的。生態食材通過生態的種植與養殖方式,加上嚴格的品控與溯源,保障食材的安全;因此生態食材保持產品的天然成份,可保持食物的原來味道及原有的營養成分。長期食用健康生態食材,可以增加人體免疫力,增強人們體質。生態食材味道鮮美,口感奇佳、營養豐富,保持天然獨有原汁原味、是我們現代人崇尚的食物。生態食材嚴格控制所有種養、加工、包裝、運輸以至儲存的過程,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減少疾病發生。

40年前,中國農產品基本上都是生態有機食品。當時生產的農產品也都采取有機質農業和農耕模式生產方式,為全民提供了緊缺供應狀態下的生態食品。

近二十年,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了,生產食物的方式也不斷更新,工業化食品出現在了人類的餐桌之上。這種生產的代價也十分巨大,動用了自然界沉睡了數億年的化石能源;制造農藥、化肥、農膜污染了生態環境;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更嚴重的是,那些抗生素、激素生產的食物,造成了“肉不香、果不甜、菜不鮮”,要讓這些難以下咽的低質量食材入口,只得重口味、重烹調。得猛下油、猛下料、猛下鹽、猛下調味料,這就是就是近年來人們口味越來越重,幾乎到了無辣不歡,無鹽不咸的程度,長期重口味的人,味蕾已經麻木,根本嘗不到食物美味。長年累月飲食習慣的積累,造成了消費者身體素質嚴重下降。優質的食材往往只需要采用最簡單的烹飪方式,吃到極致,就是簡單,最好的滋味是食物本來的味道。

4、 生態食材生產基礎

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最基礎、最根本的因素。只有健康土壤才能產出健康的農產品。健康土壤事關糧食等農產品的數量安全和質量安全,也事關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減排能力的生態涵養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生態農業的基礎,有機質農業按照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高水平含量,保持在當地或就近的一定區域內,農田種植產出與發展養殖業品種和規模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將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養殖業實現過腹還田,形成良性的生態種養農業。農田產出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和秸稈等副產品,其生態食材作為人類健康生活食物和動物的健康養殖飼料,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和生態作物秸稈用于養殖飼料、飼草和生態肥料。將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或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肥料用于還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機質養分,為形成下一輪更高質量的有機質農業創造基礎。實現優質有機質農田、生產優質生態食材、供應生態餐桌和市場良性循環。

3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有機質農業是健康土壤和農業生產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5、 生態食材促進生態健康

“病從口入、藥食同源”。人類經過幾百萬年的進化后,已經適應了一些傳統的食物,對于人類制造的新食品如速生食品、化肥食品、含農藥殘留食品、添加劑食品、轉基因食品來講,人類腸胃進化的速度遠沒有科技進步來的快。我們一方面生產大量廉價的食物,一方面生產了大量人類吃的藥物,同時中心城市醫院人滿為患。四十年前很少聽到的癌癥、不孕不育、性早熟,今天成了媒體的熱點詞匯,且由于食物廉價,環境廉價,人類生產的廉價食品在餐館里被無情浪費。國際組也織發出了“讓農業回歸自然”的呼聲。

口味清鮮淡爽的菜肴最考驗食材,選用最新鮮、健康、自然的生態食材,用最健康簡單的烹飪方式還原生態食材的本真味道,同時保持鮮明的地方食材的特色。因此全過程把控食品安全和食材品質。徹底禁食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平衡,維護生態安全,保障人類的生產、生活和健康。

4

食物的營養在于遵從自然規律生長,汲取自然精華;生態的種植標準和養殖標準使得食物保證了最初的味道。灌溉土地的水源采用純凈無污染天然水源。讓生命植物按照循環經濟模式生于土壤歸于土壤,積極挖掘生態食材品類,幫助消費者找回食物本來的味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 |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看免费 | 午夜免费啪视频在线观看区 | 色婷婷综合缴情综免费观看 | 午夜精品国产拍精品福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