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要聞 要聞

有機質農業助力“大地母親”土壤呼吸和健康

2020年02月14日 14:24 | 來源:中國生態產業網
分享到: 

土地是生存之本、土壤是健康之源。土壤有機質是指土壤中源于生命的物質,是土壤中除礦物質以外的物質,是土壤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土壤肥力的基礎,土壤有機質含有植物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元素,可以促進作物的生長發育、改良土壤結構、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可以說沒有土壤有機質就沒有土壤肥力。

111

“有機質農業”概念是由聯合國工發組織全球科技創新專家委員會執行主席孫建,在2009年1月安徽亳州國家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項目規劃中首先提出。有機質農業是健康土壤和農業生產的保障,只有健康的土壤才可以生產出健康的生態食材,有機質直接影響著農田、生態、植物健康,間接影響動物和人類的健康。有機質農業積極致力于利用耕育農法循環農業培育生態土壤,使農業生產回歸健康生態本源。

1、 有機質農業概念

有機質農業是耕育農業、生態農業的基礎,致力于提高土壤呼吸強度和維系土壤健康的農業(呼吸農業),有機質農業不同于遙不可及高門檻生產條件的有機農業,他是按照循環農業和可持續農業的發展模式,以提升和保持土壤的有機質高水平含量,保持在當地或就近的一定區域內,農田種植產出與發展養殖業品種和規模之間的平衡,最大限度將農業生產和加工的廢棄物綜合利用,通過養殖業實現過腹還田,形成良性的生態種養農業。農田產出的優質生態農產品和秸稈等副產品,其生態食材作為人類健康生活食物和動物的健康養殖飼料,種植和加工農副產品和生態作物秸稈用于養殖飼料、飼草和生態肥料。將人畜糞便通過沼氣或微生物發酵技術生產優質肥料用于還田,保持和提升土壤有機質養分,為形成下一輪更高質量的有機質農業創造基礎。實現優質有機質農田、生產優質生態食材、供應生態餐桌和市場良性循環。

222

有機質農業倡導生態生產、循環生產。即根據當地農田的產出、市場需求以及水資源和生態環境承載力,合理配套布置養殖品種和養殖規模。就地或就近利用農田產出食物和副產品發展養殖,減少養殖業需求的農副產品運輸距離,為養殖、加工廢棄物生產的有機肥料還田提供方便。

我國農耕文化悠久,耕育農業要求保持有機培肥理念與現代農業結合之路。耕育農法強調土地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是土地的精華,具有養育、生態以及社會保障等多種功能。它支撐生物生長生活。土壤還是眾多生物的棲息地,為生物提供藏身之所。土壤也為動物及人類立足于生物圈提供了豐富的食品,既包括初級生產獲得的植物產品,也包括次級生產獲得的動物產品。可以起到固碳的作用。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有助于從空氣中凈吸收二氧化碳。

2、 有機質農業提出的背景

有機質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質,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緩沖性能。同時有機質中的腐殖質具有生理活性,能促進作物生長發育;有機質中的腐殖質還具有絡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近年來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投入產出失去平衡,隨之而來的是化學污染,土壤板結,土壤理化性狀、團粒結構破環,保水保肥能力能力、透氣性、酸堿度變差,有機質含量降低,營養失衡。生產的農產品質量變差。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生態健康食材的需求,引發對土地的數量和土壤質量都來越高的需求,維系優質可持續利用的健康土壤已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脫胎于傳統農耕的有機質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

萬物土中生,有土方有糧!土壤與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保護好“大地母親”的“皮膚和呼吸健康”是人類不容推卸的責任與義務。

3、 有機質農業遵循養分歸還學

我國的社會人類學家費孝通教授曾認為,中國人的農業不是和土地對立的農業,而是和諧的農業。維持生態平衡里的循環就是人和土的循環。人從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瀉物還之于土,一生結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復始??恐@個自然循環,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為這個循環的一部分。

 19世紀40年代,被尊稱為“有機化學之父”、“肥料工業之父”的德國人李比希在《養分歸還學說》中指出:“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每次收獲必從土壤中帶走某些養分,使土壤中養分減少,土壤貧化。要維持地力和作物產量,就要歸還植物帶走的養分”。而傳統農耕生產生活模式是種植的農作物的籽粒是作為人食物和家禽、家畜的飼料來源,部分農作物秸稈用作燃料,部分秸稈用于發展食草動物的飼料,生產的家禽、家畜供人食用,人畜禽的糞便用于發酵還田。

對土壤的定義,我國古已有之。東漢著名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土,地之吐生萬物者也,壤,柔土也,無塊曰壤?!睆淖中紊峡矗巴痢弊种械摹岸M”代表了上下兩層的意思,其上是表土,其下是底土;“—豎”則指生長在兩層上的植物地上部分與地下部分,這也是世界對土壤最早的科學定義。

4、 有機質農業與耕育農業一脈相承

中國的傳統農業是以生態為中心,遵循自然規律,不與自然對抗,在封閉的內循環圈內,農作物的果實留給人類食用,根莖葉喂牲畜,然后人畜糞便還田作為農作物的肥料,年復一年的循環向前發展。所以我們的作物肥料取之于畜禽糞便,布料取之于棉花和蠶絲,我們的染料取之于各種花草,建筑取之于木材和和天然礦物,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中,沒有對萬物的掠奪和傷害。距今約1500年前,公元544年北魏官員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農書巨著;《齊民要術》主要研究北魏時期的生產活動,達爾文在1855年撰寫《進化論》時參考了此書?!洱R民要術》中對耕作方法和作用都有詳細論述堪稱經典,談到深耕、淺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農作物要多鋤深鋤,鋤小,鋤早,這些耕作技術在今天看來仍有深刻的植物生理學內涵,這些耕作措施對土壤修復、培肥地力很有效?!洱R民要術》充分肯定了輪作制和間作套種對防止土地肥力衰退、和在消滅雜草、減少病蟲害、防止作物生長良莠不齊等方面的功效。

333

農耕文明是人類史上的第一種文明形態。人的本能具有自然屬性,健康身體和精神生活仍然依賴于農耕文明的存在。農耕文明本質上需要順天應命,需要守望田園,需要辛勤勞作。糞肥是世界公認的中國先民對人類農業的巨大貢獻,早在《農書?糞田之宜》,就有“用糞猶用藥也”精辟觀點。不光是技術,先民們主導農業生產的思想更是讓人敬佩。在中國的農耕文化里,土地是一個天然和諧的共生系統,包括動植物、昆蟲、鳥類、微生物,都是農業大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員?!叭f物群生,連屬其鄉;禽獸成群,草木遂長(莊子)?!彬球臼歉锼赏恋膸褪?,螻蛄鋤草而又間苗,螞蟻在深秋時會把草籽收藏起來作為過冬的食物,第二年地里就不會鬧草荒。地里種了玉米,為了防止棉蟲侵害,玉米地旁邊種上芝麻,棉蟲就會躲避芝麻的氣味而自動遠離?,F代植物學認為,豆類作物有固氮菌,會在地里保留天然的氮肥。而中國先民早就懂得這些,通常利用豆類進行倒茬和輪作,以不斷提高土地肥力。中國的農耕文化里,沒有絕對的“敵人”?!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不見其事而見其功”(荀子)。一種所謂的“害蟲”,恰恰是另一種“害蟲”的天敵,它們相生相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農田里的雜草也不例外,作物中適當的保留雜草,可以涵養水分。正所謂“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睗h字的“家”字,就是自古就有的“有豬農業”。過去,種田農戶都要在住房的旁邊蓋上圈,養豬、養牛、養鵝還養雞,還用它們的糞尿做堆肥,然后再施到農田里;喂養畜禽的飼料,幾乎全都是農田廢棄物或青草。

5、 有機質農業的標準

土地是財富之母、土壤就是健康之乳。日本古訓“種植之前先做土,做土之前先育人”。而我國由于連年大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加之有機肥、微生物菌肥投入不足,導致國內大部分土壤有機質含量過低,引起生產上時常出現“瓜不甜、菜不香、果無味”等問題。健康農業,從土壤開始!

土壤有機質含量的高低,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土壤有機質過低的土壤免疫力就低,容易板結,酸化,作物容易得病。有機質本身就是養分的儲藏庫,同時深刻地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同時有研究表明,土壤有機質深刻影響水分的存儲。土壤有機質也深刻影響著土壤的質地和結構。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可以形成穩定的大量的有機無機復合體,具有良好的土壤結構,不僅抗土壤侵蝕,也為根系提供理想的水分和空氣條件。最主要的是,土壤有機質是土壤中各種大大小小生物的碳源和能源。豐富的有機質下,土壤中自然形成龐大的食物網,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這個龐大的生態系統是土壤活力的來源,從養分轉化直到病蟲害控制,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人類改變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強了,他動用了自然界沉睡了數億年的化石能源;制造農藥、化肥、農膜污染了生態環境;使用農藥化肥造成了農田生態系統的嚴重退化;更嚴重的是,那些有大量農藥、化肥、激素、轉基因片段殘留的食物,通過生物放大作用進入了人體,造成了消費者身體素質嚴重下降。 

近代生態農業是從發達國家興起的,也是借鑒了中國人的傳統農耕智慧,對天然有機食品寄予了厚望。時光倒退40年,中國農產品基本上都是生態食品。當時采取的農耕生產模式,為全民提供了緊缺供應狀態下的原生態食品。 

6、 有機質農業可以提高土壤呼吸強度和土壤肥力

人活著就要呼吸,呼吸時人體從大氣攝取新陳代謝所需要的氧氣,排出二氧化碳,同樣健康的土壤也要呼吸,而且非常重要。土壤呼吸是指土壤釋放二氧化碳的過程。和人一樣,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呼吸、作物根系的呼吸和土壤動物的呼吸都會釋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土壤呼吸是表征土壤質量和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土壤呼吸還為植物提供光合原料需要的二氧化碳。當作物生長在通透性能差的土壤中時,根系呼吸作用被抑制,大大削弱了根系吸收水肥的能力,因此,透氣性佳的土壤是作物高產、優產的重要前提,土壤呼吸不暢,施肥再多,作物也吸收不了。

444

在大自然的生態體系中,土壤是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最基礎、最根本的因素。健康土壤事關糧食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也事關生態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培育健康的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和生物活性,不但具有提高農產品產量、質量的經濟價值。而且具有減少化肥農藥施用、增強保水保肥能力、提升固碳減排能力的生態涵養價值和生態服務價值。

7、 有機質農業國家政策

多年來,由于我國耕地資源嚴重不足,農業一直在走過度耕作和種植的路線,嚴重依賴化肥、農藥的投入,這種不合理的耕種模式與施肥習慣導致土壤超負荷產出,嚴重透支,深深傷害了土壤的耕作層,造成土壤酸化、有機質下降、灌溉水位下降,地力在衰退等問題。近年來,我國相繼實施了“中低產田改造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全國土壤污染調查”等重大工程及項目,在土壤分類、地力提升、肥料研制、土壤修復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糧食安全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但是,這些專項的、局部的、單一的措施相對零散,形不成整體的架構,在保證和提高土地質量上難以形成合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較大差距。

要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必須加強中醫農業投入品合理使用,建立土壤質量保護標準體系,推動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提升。畜禽糞便和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高效還田利用,既能減少面源污染,又能提升土壤有機質,增加土壤固碳能力。我國現有的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等農業有機廢棄物,是農業面源污染的隱患,同時我國土壤有機質來源和潛力。

8、 有機質農業促進健康中國進程

土壤越健康,作物就越健康。土壤有機質缺乏是土壤萬病之源,幾千年來的原始農耕,土地生產的農作物為人類提供食材,當人類和動物吃完的排泄物都要歸還給土壤,農作物的秸稈也要歸還給土壤,一方面是把土壤的肥力提高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把從農作物帶走的生命元素重新歸還給土壤。每年施入農家肥,土壤有機質豐富。但是近幾十年,我們依賴于使用化肥生產農作物,帶走了土壤的生命元素,不把農作物的秸稈以及人和動物排泄物還給土壤,只從土壤索取生命元素,而不歸還,這必然導致土壤當中的生命元素不斷流失,引起生產的農產品嚴重缺乏生命元素,當我們的食材缺少礦物質和生命元素的時候,必然導致慢性疾病和亞健康發生。

諾貝爾獎得主萊納斯·卡爾·鮑林說過:“每一種疾患、每一種病痛都可以追溯到礦物質缺乏上去?!痹跔I養過剩的發達國家以及吃得飽的發展中國家,由于食物中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不足,導致人體內這些成分的缺乏,這種饑餓因為看不見而被稱為“隱性饑餓”?!肮趋赖慕】敌枰}、磷、鎂這三種元素來支撐。這三種元素全部來自于土壤。數據表明,有些地方土壤里鈣流失甚至達到百分之八十多。”缺鈣問題和骨質疏松癥如今正越來越普遍化和年輕化。      

9、 有機質農業是世界土壤日在中國落地

12月5日為世界土壤日,意在讓人們意識到健康土壤的重要性和提倡可持續的土壤資源管理。世界土壤日2019年主題:"防止土壤侵蝕,拯救人類未來"及其宣傳活動的設想是:通過應對土壤管理中日益增加的挑戰,提高人們對可持續健康生態系統和人類福祉的認識;通過鼓勵全球范圍內的政府、組織、團體和個人積極參與到改善土壤健康的行動中,提升健康土壤的形象和影響力。

目前,我們的食物絕大部分來自土壤,保護土壤必須用“草木農業”的概念,以秸稈、枯草落葉還田,補充農田流失的礦物生命元素。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综合国产精品私拍国产在线 | 三级在线免费a免费看 | 一本大道AV伊人久久综合 | 人人做人人爱在碰一区三区 | 日本人真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少妇高潮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