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從鳥嘴服到滅菌紗布口罩,抗疫“外掛”步步升級

2020年02月11日 16:50 |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戰疫史話

口罩是目前距離老百姓最近的醫學防護工具。無論是面對呼吸系統疫病,還是“藍天保衛戰”,都離不開它。

“大敵”當前,口罩成為標配。此次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導致局部地區口罩一度脫銷,甚至出現少數不良商家哄抬物件的現象。人們對口罩價格、供給和各種防護性能指標的關心,勝過其作為醫學防護的用途。從鳥嘴服到滅菌紗布口罩,在微生物和病原體的世界中,人類憑借口罩獲得了最直接的自我保護。

神秘的鳥嘴服

與自然界漫長的歷史相比,人類文明的歷史短暫得如同一瞬。而在與真菌、細菌和病毒搏斗的歷史上,人類大多數時候都被打得體無完膚。

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霍亂大流行發生于1816年的孟加拉地區和印度;1831年的英國霍亂大流行,導致7.8萬人喪生,隨后又傳播到了北美洲;1885年的美國芝加哥霍亂大流行,則奪去了9萬人的性命。

而人類面對的敵人,遠不止霍亂。1347年,寄生在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著耶爾森氏鼠疫桿菌,將這種桿菌經地中海各港口傳到西西里島;1348年,傳至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1349年這種桿菌被傳到奧地利、匈牙利、瑞士、德意志各諸侯國和低地國家;到了1350年,又傳染到波羅的海沿岸國家和北歐——這就是歷史上暴發于14世紀的鼠疫(即黑死病),讓一半歐洲人失去了生命。鼠疫在歐洲反復暴發,直到18世紀才稍有停歇。

到了1885年,始于東亞的鼠疫大流行,沿著國際貿易路線,重新傳播到全世界,直到1959年才停止。此外,1917年至1919年歐洲流感大流行,導致5000萬人死亡,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死亡人數只有850萬人。可以說,歐洲流感直接導致各國由于缺少可以上戰場的男丁,而讓第一次世界大戰提前結束。

遺憾的是,在意識到有微生物存在之前,人們在與瘟疫搏斗的漫長歷史中,始終不知道我們的對手是誰。

在整個14世紀,黑死病在歐洲各地造成了巨大的災難,許多人口密集的城市,死亡率超過50%。在一些地方,“尸體大多像垃圾一樣被扔上手推車”,異常悲慘。鼠疫暴發期間,大量的尸體需要處理,而很多尸體處理工作是由醫生來進行,當時人們并不知道鼠疫是由細菌引起的感染,但為了隔絕尸體的腐臭,不得不做一些基礎的保護。當時醫生一般用麻布或者棉布來遮掩口鼻,類似于今天的口罩的雛形,但可想而知,這種防護措施收效甚微。

到了16世紀,路易十三的御醫——法國醫生查爾斯·德洛姆(Charles de Lorme,1584—1678)發明了防傳染的醫生套裝,也就是大家看到的瘟疫醫生的“鳥嘴服”。

鳥嘴服包括一頂帽子、一副“鳥嘴”形的面具、一套幾乎可以包裹全身的長袍子。其中,帽子可以防止病人的臉貼近醫生,長袍可以杜絕體液污染,而面具卻大有玄機。古希臘醫學的人文傳統認為,因傳染病死亡的人是“不潔”的,其散發出來的臭味可以傳染疫病。鳥嘴服的鳥嘴部分,填充了很多香料,參與的醫生也會有些自己的“秘方”,香料的填充和長長的鳥嘴,起到了較好的防護作用。

這應該是人類歷史上防護服的首次亮相。

戴口罩最初是為了“防自己”

口罩是另外一個防護疫病的重要“外掛”,但是口罩的誕生,最初不是為了阻擋“進來”,而是為了不“出去”。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于公元前6世紀。當時,崇尚拜火教的波斯人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求信眾用布遮住臉。也就是說,人們覺得自己不潔凈、會污染外界,才發明口罩。在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主持儀式的祭司就戴著“口罩”。時至今日,我國一些少數民族信眾在朝拜時,也是戴著口罩,象征對神明的虔敬。

《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在元朝宮殿里,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給皇上、皇后送飯的太監宮女,為了防止自己的口氣或口水污染了主子的飯菜,就用絹布捂起口鼻。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猜測,是醫護人員講話時的帶菌唾液導致了患者傷口感染。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制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這一舉動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大降低,各國醫生紛紛效仿,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推廣開來。所以,口罩一開始的使用,并不是為了防止“被感染”,而是為了防止“去感染”別人。

歷史上最初的口罩,只是一層面紗一樣的防護物。1897年,英國一位外科醫生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濕的弱點,這種結構的口罩,與今天大家常見的藍色/白色無紡布材質的單層一次性口罩相仿。

1899年,法國醫生保羅·伯蒂發明了一種6層紗布的口罩,可以自由系結,附帶一個可以掛在耳朵上的環形帶子,這就是一直服役到現代的滅菌式紗布口罩。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再次帶火了口罩。其實口罩應該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備用品,如果自己感染流感,在公共場合要盡可能佩戴口罩,主要就是為了防止病毒隨著飛沫傳染。

(作者系云南農業大學教授,文字整理:本報記者 趙漢斌)

延伸閱讀

醫用防護服:從油畫走向現實

醫用防護服距今己有幾百年的歷史,但大部分被人知曉的防護服的起源和早期的發展方面的信息最主要是從油畫、素描和一些軼事趣聞中獲得的,那時的防護服也僅僅是在進行外科手術時才穿,應用面較為單一。

1875年,在托馬斯·艾金斯的油畫《塞繆爾·格羅斯》中,格羅斯醫生在費城杰弗遜醫學院外科梯形教室實施外科手術,而他所穿的黑色雙排扣禮服便是當時最常見的手術裝。

1886年,艾格斯特·馮·貝格曼設計了雪白色長外套作為手術衣。在艾金斯1889年完成的一副油畫中,醫生海斯·阿格紐在實施手術時穿著一件后開口的白色手術衣,這也是外科醫生早期手術衣的雛形。

1918年為了應對西班牙的大范圍流感,醫生在進入疫情區進行救治時,也開始使用白色防護服裝和口罩來對自己進行防護。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軍需部門研發的比馬絲光棉Quarpel防水整理軍裝,其優異的拒水效果完全適應了戰時的需要。因為這種拒水織物非常具有市場前景,于是戰后便開始用于外科手術衣。

隨著20世紀50年代末非織造產業的發展,具有優良防護性和強度的一次性手術衣被研發出來,并在防護服行業占據了一部分市場。

1980年,醫療機構開始研發并使用醫用屏蔽織物,其目的是為了保護患者不受醫護人員身上或衣服上細菌的感染。

進入90年代后,隨著各種傳染性疾病的被發現,為了隔絕微生物和血液的滲透,阻隔織物、層壓織物和涂層織物等防護材料開始漸漸發展起來。在對傳染病患者進行隔離護理時,也需要對醫護人員進行身體防護,醫院隔離病房使用的隔離衣便逐漸成為一類專用的防護服。在血液傳染病被人類發現并認識后,美國勞動部職業安全和健康委員會(OSHA), WHO和美國CDC(疾病控制中心)相繼制定規則以保護醫護人員的安全。

(素材來源:《醫用一次性防護服標準對比及評價方法的研究》 李東海 東華大學)


編輯:楊嵐

關鍵詞:口罩 醫生 鳥嘴 紗布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一区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 思思热视频精品在线播放 | 这里只有精品99久久 | 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 | 中文在线中文国产精品一 | 亚洲一级黄不卡在线播放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