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萬眾一心戰疫必勝>統戰力量 統戰力量
在這里,他們站成了“上海堡壘”
人民政協網上海2月11日電(殷志敏 記者 顧意亮)大考當前,越來越多的人站了出來,站在了這座他們愛著的城市之前,用堅忍和毅力站成了一座座“上海堡壘”。
站在這里,他們守護“國門”
“我提出申請支援機場旅檢。我有相關經驗,隨時待命!”工作在浦東海關金橋辦事處的龔晟,主動請纓支援浦東機場旅檢。去年下半年左腳剛骨折,又得過氣胸做了一次手術,龔晟其實還是個“傷員”。
“這次疫情來勢洶洶,輕傷不下火線。”龔晟說,“我是一名基層關員,有支援機場的經驗。而且在2018年又加入了民盟,現在是民盟浦東區委新盟員支部的主委,更應該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踐行一名盟員的義務和初心。”
現在,龔晟的崗位是負責航站樓出境健康申報卡的收集和體溫檢測,一個白班從早8點到晚8點,再一個晚班12個小時,休息兩天后周而復始。“累不累?真心累!能不能堅持?能!國門有我們守護請祖國放心。”龔晟在朋友圈里寫道。
“因為防護服等防護物資非常緊張,必須省著用,我們不敢喝水、上廁所,口渴也盡力忍住。碰到個別旅客不是很配合,我們還要耐心解釋。”吳希銘是浦江海關查驗二科一名普通的關員,曾經歷過抗非典戰役,收到浦江海關組織支援口岸旅檢現場人員報名的通知,想到自己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他沒有任何猶豫就報了名。
除了有龔晟、吳希銘這樣沖在前線的勇士,還有提供技術保障的何宇平和他的同事們。
“雖不在一線,但國家培養了我這么多年,我就是學這個專業的,不管在什么崗位上都要發揮作用、做好工作。”上海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主任何宇平如是說。作為一名有30余年工作經驗,歷經非典、甲流等多項疫情防控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此刻,他受命加入上海海關口岸疫情防控專家組會議。
何宇平牽頭加緊開展對《動物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現場快速篩查試劑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的科研攻關;派員積極參與關于食品中攜帶/傳播新型冠狀病毒的風險分析和檢測技術研究,為應對防范危害進行技術儲備。
站在這里,他們守護“城門”
當前,上海市全面啟動高速公路入滬通道省界公安檢查站的防疫查控工作,“逢車必檢”。
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執法總隊的張鏗和張珺俊等一直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對入滬車輛和人員信息進行核查登記,測量人員體溫。“我2003年就參與了抗擊非典,也算是經驗豐富,現在更要排除萬難做好本職工作。保護好上海,其實也是保護好自己的家人。”張鏗堅定地說。
隨著返滬高峰到來,各個路口的檢測人員急缺。滬陜高速G40崇啟道口是上海的北大門,為牢牢守住這道門,崇明區要求增派人員,加強值守。黃宗逵、方一燕、張瀛、郁蔥、戴沈靈、吳柳宜等代表崇明民盟自告奮勇,主動報名參與志愿服務,成為抗疫隊伍中的一支生力軍。
“爸爸去吧,我一個人在家沒關系的,我很乖的。”當陳俊吉準備加入嘉定高速匝道口緊急征集志愿服務時,同一時間,陳俊吉的愛人也報名參加了上海市養老院的志愿服務,正在糾結的時候,11歲女兒的這句話,讓他下定了決心。他說:“作為民盟一員,我為能參與本次戰斗而自豪。”
站在這里,他們守護“家門”
在這場疫情防控戰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直面老百姓的第一道關口,是發現疫情、開展防控的第一線。
申城疫情防控戰役打響后,民盟盟員錢振東作為基層的一線醫務人員,第一時間報名。“報名后才告訴愛人的,把孩子一個人留在家。”曾在2003年參與抗擊非典的院前急救、2008年奔赴四川參加抗震救災的錢振東,覺得此時要義不容辭地走到一線。同樣在醫院一線工作的愛人知道后,沒有任何抱怨,只叮囑他做好防護,叮囑還在讀初中的女兒自己做飯看書,不要出門。
上門篩查檢測任務繁重,錢振東和同事們對感染病例密切接觸者、重點地區返滬人員逐一上門排摸,并做好每日早晚兩次體溫監測,嚴密觀察健康狀況,謹防社區性感染的發生。他們24小時待命,身著隔離衣,無論白晝黑夜,穿梭在大街小巷。
守“家門”于白衣戰士而言是責任,于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而言,也是重任。每天的工作都非常瑣碎而繁重:挨家挨戶排查在滬來滬人員信息,宣傳防護知識,發放、張貼疫情防護和返滬登記《告知書》……
忙,是他們的常態。正如民盟盟員賀毅在支援社區疫情防控體會中所寫:“連軸轉的工作,從預約登記到核對信息到電話溝通,從測量體溫到登記來滬人員到給隔離戶送日用品,都是親力親為。因為居民嫌菜場沒有購物小票,就需要去大超市給隔離戶采購,一買就是重重的兩大袋。為了趕時間,為了減少污染,連洗手間都很少去。幾個小時下來,口罩和手套里全是水珠,濕漉漉地粘在臉上和手上,口罩在耳朵上都掛不住。遇到不理解的居民劈頭蓋臉的一頓罵,只有忍住委屈耐心解釋笑臉回應。”
在疫情面前,他們成為了上海“守門人”中的一員:“‘上海堡壘’是我們共同的防線,守住這座城,直到春暖花開日!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