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四方會談以失敗告終 利比亞和平進程為何這么難?
會談以失敗告終 觀望式停火持續
利比亞和平進程為何這么難?(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賈平凡
1月14日,在俄羅斯莫斯科舉行的利比亞四方會談以失敗告終。利比亞國內兩派——民族團結政府與“國民軍”未能成功簽署停火協議。在俄羅斯和土耳其的斡旋下,自1月12日零點以來,利比亞進入“觀望式停火期”。為緩解緊張的地區局勢,1月19日,利比亞問題調解會議將在德國柏林召開。但分析認為,當前利比亞國內緊張態勢仍未改變,利比亞和平進程前景不容樂觀。
會談結果并不理想
“在莫斯科舉行的利比亞問題四方會談以失敗告終,雙方最終未能簽署停火協議。”據沙特阿拉比亞電視臺1月14日報道,俄羅斯、土耳其兩國外長、國防部長與利比亞沖突方代表1月13日在莫斯科舉行會談,討論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與利比亞“國民軍”簽署停火協議問題。但利“國民軍”領導人哈夫塔爾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會談失敗折射出利比亞問題的棘手和復雜。
俄羅斯外交部1月14日表示,哈夫塔爾未簽署停火協議就離開了莫斯科。
據塔斯社1月14日報道,雖然哈夫塔爾拒絕簽署停火協議,但利比亞的停火機制仍然有效。
“結果完全在預料之中。”中國社科院西亞非洲研究所副研究員王金巖對本報記者表示,從2014年至今,西方大國、利比亞的鄰國和聯合國都對利比亞問題進行過多次調停,但都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要使利比亞沖突雙方達成一致不是件容易的事。
利比亞自2011年卡扎菲政權被推翻后陷入動蕩,目前呈現兩大勢力割據對峙的局面。得到聯合國承認的民族團結政府控制西部部分地區,“國民軍”與國民代表大會聯手控制東部和中部地區、南部主要城市及部分西部城市。
埃及《消息報》撰文稱,利比亞已成為各方勢力相互角力和博弈的戰場。
外媒普遍認為,“國民軍”獲埃及、沙特、阿聯酋、俄羅斯、法國支持,民族團結政府得到卡塔爾、土耳其、意大利力挺。
進入2020年以來,利比亞局勢再起波瀾。1月2日,土耳其議會通過議案,授權政府向利比亞部署軍隊。此舉導致利比亞局勢加速惡化。利比亞“國民軍”隨后宣稱從民族團結政府手中奪取了的黎波里以東450公里的港口城市蘇爾特。雙方沖突加劇,引發地區局勢緊張。
在俄土兩國的呼吁下,自1月12日零時起,利比亞交戰雙方停火。
雙方分歧無法彌合
“民族團結政府受控于土耳其,因此會在停火協議上簽字。但‘國民軍’與之不同。”王金巖指出,哈夫塔爾把停火協議稱為賣國協議。因為協議一旦簽署,利比亞實現和談,那就意味著民族團結政府依然是國際社會承認的利比亞的唯一代表,也意味著利比亞民族團結政府和土耳其簽署的包括東地中海劃界協議在內的一系列協議都將生效。利比亞的大部分利益將握在土耳其手中。這是“國民軍”無法容忍的。
據“利比亞觀察家”網站報道,停火協議草案內容包括:沖突雙方立即無條件停止一切進攻性軍事行動;成立一個“5+5”的軍事特派團進行監督以確保停火執行;采取措施保證首都的黎波里等城市穩定等。
阿拉比亞電視臺援引哈夫塔爾的話稱,該草案無視利比亞“國民軍”的多項要求,因此該組織并未在協議上簽字。
“草案內容充滿爭議。利比亞沖突雙方不可能達成一致。”王金巖分析,首先,“國民軍”不可能無條件停火。自去年至今,“國民軍”在戰場上的主導優勢越來越明顯,下一步的目標是進攻首都的黎波里,不會輕易放棄戰場優勢。其次,在蘇爾特的未來歸屬問題和像蘇爾特此類城市當前局勢的界定問題上,雙方分歧無法彌合。因此,關于“穩定首都及其他城市的局勢”根本無從談起。最后,草案提議成立利比亞局勢協調工作組,但對于這個工作組應該包含哪些國家存在巨大爭議。
據阿拉比亞電視臺報道,哈夫塔爾提出了兩個簽署停火協議的先決條件,一是要求民族團結政府解除支持它的利比亞民兵力量武裝,二是拒絕支持利民族團結政府的土耳其居中斡旋和調解。
對此,分析認為,民族團結政府的軍事力量雖遜于“國民軍”,但它是聯合國承認的利比亞唯一政權,在國際上享有合法性,土耳其的支持也將使其軍事實力有所改善。因此民族團結政府不可能答應“國民軍”的條件。
此外,多國利益并存和多方力量角逐既是割裂利比亞的外部因素,也是導致利比亞問題遲遲無法解決的根源之一。
“停火協議是俄土博弈和妥協的結果。”王金巖認為,利比亞沖突雙方都有不只一國的支持,各國都有自身的戰略考量,沖突雙方承受著多方面的壓力和影響。俄土兩國無力主導利比亞局勢走向。
和平進程前路漫漫
“須促使利比亞各方達成一致,避免使用武力解決問題。”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對于此次會談結果,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雖然利比亞沖突雙方領導人未能就停火協議達成一致,但俄方仍將繼續為此努力。
“利比亞作為北非地區沿地中海海岸線最長的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特殊,和平穩定對地區局勢至關重要。”王金巖指出,利比亞局勢如果不能穩定下來,西亞北非地區的恐怖主義和極端勢力將大幅抬頭。這不僅將影響整個北非和薩赫勒地區的安全局勢,也將為歐洲增加難民壓力。
分析指出,受土耳其、俄羅斯等國影響,利比亞戰事在短時間內經歷了從驟然升級到暫時緩解的“大起大落”。盡管沖突雙方已進入停火狀態,但未來局勢可能隨著大國博弈再起波瀾。
阿拉比亞電視臺稱,即使利比亞交戰雙方簽署了停火協議,這一協議多半也是脆弱的,能否得到有效而及時的執行,不斷鞏固協議成果,令人心生疑慮。從這個角度說,未來的談判,包括將在柏林舉行的關于利比亞問題的國際會議,都將是“硬仗”,結果不容樂觀。
利比亞未來何去何從?利比亞大學教授米盧德·哈吉認為,這主要取決于外部一些國家在利比亞問題上達成的協議,無論是民族團結政府還是“國民軍”都很難對此產生決定性影響。他還表示,土耳其出兵支持民族團結政府使利比亞局勢越來越“敘利亞化”。
阿聯酋“海灣新聞”網認為,利比亞沖突各方必須認識到,利比亞的未來最終還是要依靠政治進程而非武力來解決。
中東輿論普遍認為,積極實現停火、政治解決利比亞問題是外界的共同期待。由于沖突各方缺乏信任基礎,加上利比亞局勢受外部因素影響很大,和平進程將是一條漫長的道路。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利比亞 政府 民族團結 國民軍 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