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王旭東:讓600年故宮“活起來”
日前拍攝的雪中的故宮太和門廣場。 新華社發
王旭東 故宮博物院提供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故宮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界的大事。在“大慶”之際,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接受了記者采訪。
記者:“大慶”之年,故宮博物院將舉辦哪些“慶生”活動?
王旭東:故宮博物院將推出六大系列活動,包括舉辦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覽、組織一系列公益活動、制作一系列弘揚故宮文化的影視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貢獻的“故宮人”等。
記者:故宮展覽一直是公眾關注度比較高的活動,請您簡要介紹一些重點展覽和亮點吧。
王旭東:今年的展覽,題材涵蓋古代建筑、專題書畫、古代器物、中外文明等主題,力求為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展體驗。
紫禁城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結構建筑群,它的建成,是國家意志的體現,但更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建筑理念的集大成者,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工匠共同創造的結果。即將推出的“紫禁城建成600年展”,是以600年來時間軸線中的20余個關鍵年份為基點,通過紫禁城的營建、修繕、改造和保護等關鍵性事件,介紹600年來的城中變化,闡釋紫禁城作為宮殿建筑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的最高境界。
還有一個已經開幕的“須彌福壽展”,是西藏扎什倫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面向公眾展出。展覽重點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一個大家庭,西藏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將我們緊緊聯系在一起。文化從歷史走來,任何分裂的圖謀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文化的力量無比巨大。
書畫是我們十分重要的藏品,所以還會推出“往昔世相——故宮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畫展”,選取故宮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現人物畫從東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的發展脈絡。
記者:據說“韓熙載夜宴圖”將在此展亮相。它會是爆款展品嗎?如同當年“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展出時那樣的?
王旭東:是的。雖然我們不排斥“爆款”,但我們不會刻意引爆。觀眾因“爆款”而長時間排隊太辛苦,而且觀展效果并不理想,更多地只不過是“打卡”。像書畫作品,在現場因人多只能匆匆一看,沒有時間和機會來細細體味其中之美。
文化如水,包容、滋養人心。我們希望觀眾能在故宮這樣的文化殿堂中,靜靜地汲取文化的營養,達到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記者:那您希望觀眾將參觀的焦點放在哪兒?故宮在參觀模式上會有所創新嗎?
王旭東:辦展覽,不僅要讓觀眾看到,而且要讓觀眾看好。如今,故宮推出的展覽一定是立足于學術研究基礎上的,亮寶式、無主題的展覽,在故宮不會再有。我們會認真梳理文物的藝術、歷史、科學價值,再用適合普通觀眾的方式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我們的官網上有一個“名畫館”頻道,里面的古代名畫全是高清圖,觀眾可以放大了,細細地看、慢慢地品。再比如,《清明上河圖》的原作今年還在“休息”期間,不能展出,但它的數字作品《清明上河圖3.0版》正在全國巡展,看過的人都說效果非常好。
我希望觀眾在參觀故宮之前,先做一點功課,這樣在參觀時,會有更多的收獲。其實,所有的文化旅游都應如此,過去那種“到此一游”的時代,到此為止吧。
同時,我想向旅行社導游呼吁:講解時少一點野史,多一點優秀傳統文化的呈現。故宮是中華文化的會客廳,如果客人進來后聽到的都是庸俗、低俗甚至惡俗的內容,這樣的文化傳播是失敗的。
記者:紫禁城已走過600年,故宮博物院也成立95年了。下一個600年,故宮的發展理念和規劃會有什么變化嗎?
王旭東:我們在凝聚了幾代故宮人的智慧、95年的發展經驗基礎上達成了共識——繼續建設“四個故宮”。
這“四個故宮”,平安故宮是基礎,學術故宮是核心,數字故宮是支撐,活力故宮是根本。它們既是四個獨立的專項,分別開展工作;又是一個相互貫通、相互支持的工作體系,要統籌協調、打通彼此。
記者:我得到一組數據,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故宮博物院共接待觀眾4.56億人次;自1979年至今,共接待觀眾3.88億人次,占70年來觀眾總數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占70年來觀眾總數的28.5%;僅2019年就突破1900萬人次。參觀故宮幾乎成了一種“剛需”。故宮如何平衡巨大的觀眾需求與文物保護之間的關系?
王旭東:文物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故宮博物院守護著有600年歷史的宮殿古建筑群和186萬件(套)文物。要做到“萬無一失”,因為“一失萬無”。因此“平安故宮”是我們工作的基礎。
隨著工作的深入,保護的理念與方法也在變化和完善。從傳統的文物修復、庫房防震、消防安全等,到世界遺產監測,故宮的文物保護已進入搶救性保護向預防性保護過渡的階段。
在保證平安的基礎上,我們擴大開放面積、在線上辦虛擬展示、不斷推出文創產品,增加公益活動場次,力求滿足公眾的需求。
記者:這種保護理念和方法的變化,也是以學術研究為基礎的。
王旭東:“學術故宮”是我們工作的核心。故宮博物院自成立時,定位就是學術機構,直到今天,我們依然把學術作為核心任務之一。我們以“故宮學”為抓手,不僅依靠故宮博物院自己的研究人員,而且與更多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國際文物保護修復學會等國際著名學術機構合作,共同進行學術研究。
2019年,我們與北大、清華等高校,還有中科院等學術機構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就是希望引進他們的學術研究資源;同時希望故宮的研究力量走出去,一方面傳播故宮學術成果,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外部力量,尤其是年輕力量加入故宮學的研究隊伍。
記者:1998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故宮資料信息中心,并在1999年開始了文物數字化工作。我清楚地記得,當年“數字化”在文博行業還算新生事物。20年過去了,數字化顯然已成為文物連接歷史與現代甚至未來的重要方式。
王旭東:從1999年開始,故宮博物院始終重視“數字故宮”建設,并收獲了豐碩成果,成為我們工作的支撐。未來,我們更要重點做好文物基礎數據采集工作,加快所有的古建筑、院藏文物的數字化進程。此前我們已完成幾十萬件院藏文物的基礎采集工作,2020年內將至少完成6萬件。在逐漸形成技術標準規范之后,明年會加快推進數字化工作,最終建立“數字故宮”資源庫,以支撐學術研究,為保護、科研、文創、社教等提供資源。以此數據庫為依托,搭建數字網絡保障平臺,為安防、消防等提供預防性保護信息。
記者:剛才您提到“活力故宮”是根本。該如何理解這句話?
王旭東: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它不能四處漫游,它的“活起來”,很大程度上就是利用數字技術。數字故宮提供的資源,可以讓文物變成文創活起來、走出去。
故宮博物院的微博、微信有著很強的傳播力。目前,微博有超過800萬的粉絲,微信也有200多萬粉絲。這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是相當可觀的。但我們不滿足于此,我們今年還與其他機構合作拍攝了影視作品,比如,元旦起,《故宮賀歲》視頻節目正式上線,讓公眾對故宮文化和年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隨后,還將有電視劇《故宮如夢》、電視紀錄片《紫禁城》、文化季播節目《上新了·故宮》第三季、大型史詩劇《紫禁城》相繼啟動制作。總之,我們希望用更多方式,讓更多人了解故宮文化,讓故宮文化融入生活,惠及大眾。
(記者 李韻)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故宮 故宮博物院 觀眾 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