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軍工百強榜:比拼“大戲”看點多
2019年12月9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公布最新的全球軍工百強榜(不包括中國企業),一時間引起世人的普遍關注。報告顯示,2018年度全球前100名軍工企業的軍售總額為4200億美元,同比增長4.6%。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是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智庫之一。自1990年起,該研究所每年都會發布全球百強軍工企業的相關數據。從一定程度上講,百強榜單排名是各國軍工實力的象征,折射出各國國防政策調整、武器裝備發展投入等相關情況。
在最新的全球軍工百強榜的排名中,搶占“C位”的軍工強國格外搶眼,美歐等國軍工企業銷售量占全球前100名軍工企業軍售總額83%。然而,仔細觀察數據,我們發現,各國軍工企業的排名先后、成交額總量卻又“歲歲年年人不同”,俄羅斯金剛石·安泰公司排名顯著上升,法國達索公司軍售總額暴漲30%,以色列上榜的3家軍工企業銷售額有了新的突破……
在這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舞臺上,上演的又是一出怎樣的“大戲”?讓我們從波動起伏的數據中試著尋找答案。
看演進——
傳統大國地位難撼,新興國家勢頭上漲
榜單上,美國和歐洲地區國家共有70家公司入圍,歐洲軍工企業銷售總額達1020億美元,與2017年相比有所增長。而搶占10強的軍工企業,銷售量占比近50%,撐起了全球軍火生產的“半壁江山”。
不難發現,軍售總額大幅領先的軍工企業,往往都有一個需求旺盛的“娘家”,持續穩定的本國軍隊需求,是軍工“巨頭”們能夠躋身榜單前列的底氣。
近年來,西方各國的國防預算持續上漲。前不久,北約秘書長正式宣布調整北約國家國防開支預算。根據公開報道,從2016年初到2020年底,北約歐洲國家和加拿大額外增加國防支出1300億美元。此外,西方國家頻繁在海外部署軍事基地、組織聯演,將對軍工產品的“剛需”轉換成源源不斷的訂單,成為促進軍工企業發展的有力推手。
穩定的“后方”并沒有讓軍工強國沾沾自喜、放緩腳步。憑借超前的戰略眼光和靈敏的市場嗅覺,各大軍工企業不斷調整營銷策略,打造“爆款”產品,不遺余力地搶占市場份額。
好風憑借力。2018年,法國達索公司乘著“陣風”戰斗機的“雄風”,出口總額暴漲30%。作為法國海空軍的“當家花旦”,“陣風”戰斗機綜合性價比得到不少國外客戶認可,國外訂單持續增長。而法國靈活的對外出口政策,也一次次助推了軍工集團的海外商業化產業。僅卡塔爾一個國家,就在戰斗機采購項目上為法國貢獻了11億歐元的交易額。
在榜單上長期“霸屏”的意大利萊昂納多集團,也表現搶眼。作為老牌軍工強國,意大利軍工企業擁有良好的口碑,軍貿訂單不斷實現突破。2018年,萊昂納多集團軍售總額再次打破紀錄,漲幅達到11%。為了打開海外市場,意大利軍工企業始終著眼全球市場布局,通過將工作重心轉換至軍火出口、在海外設立多個銷售辦事處等舉措,收獲了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多份訂單。
“不在一棵樹上吊死”,是不少軍工強國的發展策略。在滿足國內市場“買買買”的同時,許多軍工企業不斷提升“跨國化”指數,與國外買家頻頻“暗送秋波”。當國內經濟不景氣時,便靈活調動國際市場為自己解圍,贏得利潤、謀得發展。
然而,軍售總額大幅領先,并不代表傳統軍工強國的“江湖地位”高枕無憂。在榜單上,被歸入“新興軍工體”的韓國、土耳其等國軍售漲勢明顯。作為國際軍貿市場冉冉升起的“新星”,韓國的對外軍貿額逐年攀高。近年來,韓國成功打入菲律賓、印尼、泰國等國家軍貿市場。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力,韓國軍工企業不惜打起“價格戰”,在簽訂協議時,往往還附帶轉讓相關技術、幫助建立生產線、提供優惠貸款等“福利”。在人工智能、可穿戴設備等新興領域,以色列憑借強大的科研實力贏得買家青睞。去年12月下旬,以色列埃爾比特系統公司高調宣布與荷蘭簽訂合同,計劃在今后2年向荷蘭武裝部隊提供軍用可穿戴設備,價值達到6500萬美元。
“居高常慮缺,持滿每憂盈。”縱觀這些躋身軍工百強榜的軍工企業,常懷憂患意識、緊盯“買家”需求量身定做,是他們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脫穎而出的“秘籍”。不間斷的研發投入、不放緩的前進腳步、精細化的營銷策略,讓強國軍工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牢牢守住了自己的軍貿“主戰場”。
看拐點——
“黑馬”闖關異軍突起,發展思路多維擴展
身處“逆境”,如何上演一出“絕處逢生”的好戲?俄羅斯軍工企業給出了“教科書”般的答案。
自2014年以來,俄羅斯受到西方國家制裁,國內軍工企業成為重點打擊對象,對外軍貿一度落入“冰點”。然而,2017年軍工百強榜上,俄羅斯卻成功“闖關”,不僅所屬軍工企業闖入榜單前十,軍售總額也奪得亞軍。從最近這份軍工百強榜公布的數據看,俄羅斯金剛石·安泰公司再次躋身榜單前十,軍售增長高達18%,讓人刮目相看。
耀眼成績的背后,離不開企業堅定的改革決心。面對軍貿市場的僵局,俄羅斯軍工企業主動摒棄“等、靠、要”的觀念,通過改革內部體系架構、著力消除“內耗”等方法激發企業發展活力。為了應對軍工產品高度同質化的挑戰,金剛石·安泰公司及時更新推廣策略、設立地區性代理機構,逐步打開各國軍貿市場大門——印度簽下數額超過50億美元的防空導彈系統訂單,卡塔爾、伊朗等中東國家也紛紛拋出“橄欖枝”。
故步自封必將被淘汰,主動走出“舒適圈”才能續寫傳奇。深諳這一道理的俄羅斯軍工企業,并沒有選擇“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而是不斷尋找和彌補自身的短板弱項,主動尋求升級轉型。當前,進入軍工百強榜單的俄羅斯企業都是國有企業,為了降低對國內需求的依賴,俄羅斯政府從2016年開始推動軍工企業的產業多樣化,將大量軍用領域的技術向民用生產拓展,挖掘各個領域“軍轉民”的潛力。根據先前披露的計劃,在2020年前,軍工企業銷售額的民用生產份額至少達到17%。這一政策調整,為軍工企業的“續航”注入了全新動力。
在這份軍工百強榜公布的數據中,以色列的埃爾比特系統公司、航空工業公司、拉斐爾公司排名都有所上升,總額達87億美元,以驕人的成績證明了自身軍工實力。盡管和美、俄等大國軍工企業相比,以色列軍工企業資歷尚淺,但他們的產品涵蓋了從飛機、坦克、艦艇到電子通信設備、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很多武器裝備都是軍貿市場的“搶手貨”。
回顧以色列軍工企業的發展歷程,他們憑借和北約成員國的良好關系,通過“引進—改進—研制—出口”這一捷徑不斷“學藝”,短時間內奠定了軍工產業的雄厚基礎。隨后,以色列又在關鍵領域取得技術突破,掌握了諸多武器裝備的核心技術。以色列軍工企業還格外注重引進后的二次創新,通過高低搭配、功能互補等方式,打造出一件件獨具特色的軍工產品,最大限度釋放武器裝備效能。
在不少生產領域,軍用和民用技術相互交織,界限并不明顯。和俄羅斯軍工企業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以色列在軍地之間開設了一扇行之有效的“旋轉門”:許多研發機構的重要技術創新首先在軍事領域中實現與運用,技術成熟后便可以快速轉化到民用領域。這種發展理念,讓以色列軍工企業得以打造出“哈比”無人機、“梅卡瓦”坦克、“鐵穹”反導防御系統等享譽國際市場的裝備。
“合乎時代的事物,必然會發生。”這句名言,曾被許多人奉為圭臬。當新興軍工企業不斷涌現,國際軍貿進入“買方市場”,企業只有順應時代變化,根據外部環境及時調整思路、以創新求變尋覓發展良機,才能做到“快人一手”“勝人一籌”。
看趨勢——
軍費支出普遍增長,高新技術“井噴”式發展
數據顯示,2018年度全球國防經費總支出比上一年度增長近5%,韓國超過300億美元,印度增長8%……這其中,北約國家漲幅創下新高,亞太各國穩步提升。軍工企業的發展,也順理成章駛上了“快車道”。
防務投入的上漲,為武器裝備買賣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但各國在引進武器裝備時,也清晰地認識到,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花錢買不來的,惟有提高自身硬實力,才能在激烈的軍貿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作為軍貿市場的“鉆石買家”,印度在武器裝備采購上的“大手筆”引人關注。這些年,印度除了引進國外先進武器之外,逐漸將目光聚焦到武器裝備的國產化建設發展上來,企圖將軍工領域打造成“印度制造”的急先鋒。由于本國軍工體系基礎弱、底子薄,印度在采購武器裝備時,常常不忘簽署技術引進協議。
為了實現技術的“彎道超車”,“長袖善舞”的土耳其憑借與各軍工強國的良好關系,走出了“引進—消化—模仿”的“山寨”之路。通過少量采購國外軍工產品、消化其中的技術,再推出“物美價廉”的“低配版”。在此基礎上,土耳其國防工業自主化進程加速推進,軍工總銷量穩步增長。
一家成熟的企業,絕不能成為單純追逐利潤的“生產機器”。軍事領域的對抗和競爭最為激烈,在“你醒來太慢就干脆不用醒來”的“秒殺”時代,軍工企業只有通過持續創新、不斷推出先進產品,才能搶占軍事科技的“制高點”,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
思想保守、固步自封,就會錯失發展機遇,陷于戰略被動。為了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快人一手”,世界各軍工強國紛紛推出相應舉措。俄羅斯專門建立了“時代”軍事創新科技園,以提高基礎科研和技術創新能力,縮短新型武器裝備研制周期;以色列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的融資超過60億美元,誓要打造軍工科技創新的強大“引擎”;英國則通過制定國防技術創新戰略,主動當起牽引國防關鍵技術開發的“紅娘”。
這些年,高新技術“井噴”式發展,給軍工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軍事領域創新慢不得、等不得、拖不得。一旦落后,很可能會錯過一個時代。世界各大軍工強國深諳這一道理。在國家戰略和創新環境的牽引下,軍工“巨頭們”紛紛圍繞自己的“專長”,逐步走出一條創新突破、轉型發展的道路。
如今,隨著軍工強國再次向科技的“制高點”吹響“沖鋒號”,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世界軍貿大舞臺上,今年必然會有更多的精彩,有更大的“看點”。
相關鏈接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于1966年在瑞典成立,是一個獨立的國際性研究機構,研究內容涉及軍事武器發展、軍火交易生產和裁軍政策等。該研究所每年都會就若干課題召開學術討論會,并出版《世界軍備與裁軍年鑒》《斯德哥爾摩文件》等報告,這些報告對全球安全問題權威性的評估備受世人關注。
(袁 勇整理)
曾梓煌 冉智文 竇 垚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軍工 軍工企業 發展 百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