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用不變的信念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王眾一講述中日民間友好往來
人民政協網12月30日電 題:用不變的信念講好中國故事 ——全國政協委員王眾一講述中日民間友好往來
口述/王眾一 整理/本報記者 司晉麗
興許是職業敏感使然,在參觀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展時,全國政協委員、《人民中國》雜志社總編輯王眾一特別留意有關中日關系的內容。
1972年中日兩國邦交實現了正常化;
1985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商工會議所訪華團時提到,“和平和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問題”。
在這兩塊展板前,他駐足沉思,往事如同潮水般涌來。
中日是鄰國,兩國互補性強,利益高度交融。但由于歷史和現實政治等原因,兩國關系“波瀾起伏,迂回曲折,爬坡過坎”。隨著這兩年中日兩國領導人密切互訪,中日關系又重回正軌,應該看到這個局面來之不易。
王眾一有一個敏銳的觀察,那就是中日關系不論如何跌宕起伏,民間交流一直沒有間斷。
早在1953年,中日正式建交19年前,日本民間一些友好人士就開始主動要求了解新中國,中國方面也積極開展了相應的對日交流。
也是那年,在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心下,中國外文局在1950年創辦的英文月刊《人民中國》的基礎上,針對日本讀者創辦了日語外宣月刊《人民中國》。這本刊物作為兩國民間交流的文字橋梁,見證著這個時期中日關系發展的同時,客觀、真實、生動地向日本讀者介紹新中國發展的偉大歷程,在有效傳播中國聲音、講述兩國人民友好故事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還在少年時代,王眾一就曾從《新聞簡報》上看到記錄當時日本公害問題的紀錄片片段,多年以后才知道這是著名導演土本典昭的經典作品。后來,他在東京見到了土本導演,才知道上世紀50年代起,土本先生就和許多中日友好人士組織《白毛女》《鋼鐵戰士》等新中國電影在日本巡回上映。
中日關系無論如何演變,都沒有切斷民間交流的根。在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兩國民間都保持著廣泛的交流。只是由于種種原因,一些故事被埋藏在歲月塵埃中。
而今,走進電影博物館,人們會發現,新中國早期很多電影有一些默默無聞的日本人參與,他們是當年日本在東北留用的技術人員。《白毛女》《六號門》等耳熟能詳的老電影,在攝像和剪輯方面都有日本人參與。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在創立之初,也有重要的日本導演參與。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關系雖非一帆風順,卻慢慢開始解凍。到上世紀80年代初,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使兩國進入邦交的“蜜月期”。
改革開放初期,作為政府間文化交流項目,首輪“日本電影周”在中國多個大城市舉辦。《追捕》《望鄉》等電影,讓國人認識了高倉健、中野良子、栗原小卷等日本表演藝術家。高倉健與原田芳雄的扮相一度成為國人的時尚追求,真由美扮演者中野良子在中國被稱為“真優美”,栗原小卷優雅的氣質也迷倒了不少中國觀眾。
“講歷史要全面,既要講日本侵華的歷史,也要講日本人民、日本眾多友好人士為中日友好奮斗的歷史。”1989年,鄧小平在會見日本客人時說。
1989年,王眾一結束在吉林大學7年日語專業的學習,有了一份令小伙伴們羨慕的工作:到國家外文局從事《人民中國》的翻譯與采編工作。
“某種程度上說,正是當時中日友好的氛圍成就了高倉健。”王眾一說,《追捕》在中國的上映,使人們對日本有了更為全面的認識,戰后日本的形象也因此得到改善。
中日關系是非常重要的雙邊關系,兩國在本地區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兩國友好將有利于中國和日本人民的利益,也將有利于亞太地區和整個世界的和平。中日關系發展并非一帆風順,有峰有谷,但人民友好始終是貫穿中日關系發展的主線。令王眾一欣慰的是,《人民中國》這份對日宣傳刊物,幾代人都堅持從中日友好的大局出發,精準有效地做好對日報道。
《人民中國》也將挖掘前所未知的中日關系史中的軼聞作為使命在肩。譬如:由于受到周總理邀請訪華,50多年來始終致力于中日友好的老讀者神宮寺敬一家人的故事;時隔不同的時代,魯迅與內山書店兩家三代人繼續交往,幾代人都堅持以中日友好的大局出發,續寫人民友好的故事;松山芭蕾舞團《白毛女》三代喜兒與中國交往的故事都深深地打動著兩國讀者,這些故事也是中日民間友好的真實寫照。
近百歲的老人神宮寺敬是《人民中國》的忠實老讀者。他曾作為一名士兵參與侵華戰爭,戰后他開始反思這場戰爭。他不僅自費訂閱了《人民中國》,還積極在日本推廣這本雜志。1966年,應周總理邀請,神宮寺敬一行對華友好人士訪華。這位日本老人心系中國,后來又50多次訪問中國。
“我雖然是通信兵,不是作戰部隊,但是對自己曾是侵略戰爭的一分子表示懺悔。當年我答應了《人民中國》的社長,每個月寫對雜志的感想,人要言之有信,我堅持了50多年。還有每年與中國朋友的相聚,都是對自己承諾事情的兌現。”面對中國記者時,神宮寺敬老人這樣說。
這樣的故事太多了。
“記得幾年前我采訪栗原小卷時,她曾非常動情地講起她參加中日合拍的第一部電視劇《望鄉之星》的故事。鄧小平唯一一次為影視劇題寫片名,就是這部作品。這成了激勵她投身中日文化交流的原動力。……這些動人心弦的故事,成為我們溫故知新,引導中日年輕一代投身中日友好的不竭動力。”王眾一說。
今年,由王眾一牽頭策劃的原創漫畫作品《血與心——日籍解放軍戰士砂原惠的傳奇人生》出版。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叫砂原惠的日本老人。他少年時代在東北經歷日本戰敗,解放軍的到來改變了他的命運,他在土改中被評為雇農并分到了土地,為了保衛自己的土改果實,他報名參加了解放軍,跟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參加了遼沈戰役、平津戰役,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后來他又報名參加志愿軍走上朝鮮戰場,為初創期的人民空軍航校貢獻了自己的力量。回到日本后,他始終不忘初心,畢生從事中日友好活動。他在天津辦廠,卻從不拿工廠的工資,他把為人民服務的理想作為自己畢生的座右銘。他說,“血統上和法律上日本是我的祖國,精神上中國是我的祖國。”
“這部漫畫作品由青年漫畫家李昀完成,是一次融合流行文化形式與厚重歷史題材的嘗試。在新時代,吸引更多中日青年投身中日交流,夯實中日友好的基礎,就必須與時俱進,創新形式。”王眾一說。
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他參與了多名全國政協委員發起的大力促進中日青少年交流的提案。令人欣喜的是,兩國政府確定了今年為中日青少年交流促進年。今年,他發起了“關于出版中英文(多語種)《人民政協關鍵詞》,對外講好政協故事”的提案,得到了全國政協的高度重視。
當下,要共同致力于構建契合新時代要求的中日關系,使中日關系成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重要積極因素。參加外宣工作30來年,王眾一感佩于我國領導人高超的政治智慧,堅信做人民友好工作大有可為。也正是基于此,在中日關系遇到困難的時候,《人民中國》總能夠以文化人,努力去影響日本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
談及偶像,王眾一最崇拜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抗日英雄楊靖宇,另一個是《人民中國》的老總編康大川。“他們兩個人是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的民族英雄。他們有共同點,都以毫不動搖的信念堅守自己的陣地。在今天,一名好的外宣工作者正需要有這樣的精神,淡泊名利,堅守信念。”王眾一說。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中日 中國 日本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