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報告顯示:超六成受訪非正規就業人員不愿申請工傷認定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桂杰)北京義聯社會工作事務所和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近日在京舉辦非正規就業工傷保障問題研討會,發布《非正規就業工傷權益保障情況調查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披露,長期從事工作特定職業的非正規就業者,工傷申報積極性不高,申報率較低。受傷的被訪者中,多數都不會申請工傷認定,而是會選擇自己承受,在受訪者中,67%的人都選擇“啥也不做,自己忍著”。
《報告》通過問卷調查,對北京的網約車司機、快遞員、外賣員、同城速遞員進行調研,共計回收493份問卷,包括線上回收133份,線下回收360份。共計有效問卷463份。其中包括快遞115份,外賣249份,同城速遞99份。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覆蓋了西城區、海淀區、房山區、石景山區、昌平區等五個區域,并對典型個案進行了訪談。
根據《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提供的數據,共享經濟從業人員分成兩部分:一是平臺員工,多為技術員、網站設計、運營等工作人員,這些人基本都是平臺的正式員工;二是接單人員,如滴滴司機、外賣騎手、家政阿姨等,這些人大多數在法律上不是平臺的員工,與平臺沒有簽署勞動合同。平臺員工598萬,跑單人員合計約7000萬。規模龐大的非正規就業群體一方面造成了職業傷害多發,另一方面存在社保缺失。
《報告》分析了非正規就業人員工傷保障制度的現狀和難點。首先是新型“職業病”多發,目前,中青年男性成為非正規就業者主力,近9成年齡在40歲以下,集中在21-30歲和31-40歲區間。這些新增的非正規就業崗位多是外賣、快遞、閃送等,僅需一臺電動車就能入行,這些職業多屬于物流運輸業,多為體力工作,休息時間少。工作中,有50%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得胃病,有48%的受訪者認為容易得腰椎疾病和關節炎。
此外,勞動者自身權利意識較弱,自身用工關系模糊。盡管多數專送騎手都和平臺承包商、加盟商或勞務公司之間建立了關系,但是65%的騎手依舊認為自己的雇主是平臺公司;被認為和平臺之間存在合作關系的眾包騎手,也有49%認為平臺是自己的雇主。快遞員、騎手的書面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其中43%的快遞員表示簽訂過書面合同。
第二,非正規就業者工傷保險繳納率低,商業保險成為主要保障。勞動者普遍缺乏對工傷保險政策的了解,對工傷保險認識有待提高。出現工傷時,事故處理企業方態度消極,32%的受傷受訪者所在企業對于工傷事故置之不理,22%的企業敷衍了事。
盡管當前共享經濟就業呈現低門檻、高靈活性、去勞動關系化等特點,但這一數量龐大的勞動者面臨著勞動關系難以確認、勞動保護缺失、安全風險突出等問題。此外,商業保險賠付金額低,賠付手續復雜,勞動者本人支出較大,導致商業保險的保障力度不足。而人身損害訴訟的時間成本和費用成本都相對較高。
北京義聯勞動法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黃樂平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采訪時說,他之前對國內進行靈活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險試點的地區進行過調研。發現目前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將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原有的工傷保險體系,繳費基礎、工傷認定、工傷待遇等都相差無幾。另一種是對靈活就業人員另設基金,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模式交給商業公司托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朱原輝認為,試點地區目前效果不夠理想,主要存在試點層次低,覆蓋面小,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工傷待遇與正常的工傷待遇差距大等問題。
黃樂平提出三點建議:建立單獨的政府主導的非正規就業人員的強制性工傷保險;重視工傷預防工作,降低事故發生率;加大普法宣傳,提高工人權利意識,通過志愿者、社會組織、工會等多種渠道提供支持。
“工傷保險制度應突破以勞動關系為標準來判定是否應該參加的現有做法。對任何勞動者而言,工傷風險是普遍存在的,與其工作形式沒有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副教授喬慶梅認為,“非正規就業者等的工傷保險問題是制度問題,不是技術問題,需要突破。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不是一種完全的風險轉移,勞動者受工傷之后,有一部分待遇需要企業承擔,這樣就需要確定勞動者與企業的關系。但在完全的風險轉移下,企業只要為勞動者繳納了工傷保險費,便可以將風險完全轉移,勞動者受傷后,只需要由工傷保險承擔責任即可,而不需要糾結該勞動者屬于哪個企業。”
朱原輝介紹說,有關部門正在著力解決新業態工人的職業病傷害保障問題,著眼穩定就業大局,保障職工權益,促進新業態發展。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工傷 正規 保險 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