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圖說新聞 圖說新聞
從“農把式”到“陶藝師”——黑土地上老農民的轉型路
新華社哈爾濱12月22日電(唐鐵富)富饒的黑土地,不僅能長“大豆、高粱”,還盛產陶瓷的“根”——高嶺土。眼下在黑龍江省依安縣,陶瓷產業讓許多農民轉型成為“陶藝師”。
走進黑龍江省遼金源陶瓷有限公司陶藝工作室,白銀杰和妻子徐明娟相對而坐,室內擺放著工具、模具和待燒的半成品,雖說是“二人世界”,但他們很少說話,認認真真地做每一個步驟。“做紫砂壺是個細活兒,需要專心,非常考驗耐力。”白銀杰放下手中的紫砂壺對記者說。
白銀杰(左)和妻子徐明娟在工作室做紫砂壺(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冬 攝
白銀杰和徐明娟是依安縣太東鄉巨寶村農民,兩人都52歲。就在四年前,兩口子都還是地地道道的“農把式”,“面朝黑土背朝天”,陶瓷藝術、紫砂壺等壓根兒就沒在老兩口的生活中出現過。
四年前的依安縣也沒有藝術陶瓷,高嶺土用來生產簡單的大缸和壇子,雖然產量多,但效益差。“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浪費了資源。”依安縣委辦主任王玉國說。
白銀杰在制作紫砂壺(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冬 攝
2015年,依安縣為發展陶瓷產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聘請江蘇宜興的陶藝大師,在依安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學校組織了免費陶藝培訓。這給了白銀杰一個圓夢的機會。
白銀杰學過素描和國畫,冬閑時搞點文藝創作,剪窗花、寫春聯、做雪雕、做木雕,他有一定的藝術基礎,一直苦于沒有機會從事藝術工作。“老伴兒做手工,我給他打下手,也漸漸喜歡上了藝術創作。”徐明娟說,得知縣里組織陶藝培訓,能學自己喜歡的東西還管吃管住,我拉著老伴兒就上學去了。
徐明娟在制作紫砂壺底座(12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梁冬 攝
現在老兩口已經是黑龍江省遼金源陶瓷有限公司的“大師”,也是黑龍江省首屆陶藝大師,每人每月有近5000元的收入,他們很知足。
“比種地強多了,精神、物質雙豐收。”徐明娟說,“我倆以后想開一個自己的工作室。”雖年逾半百,但老兩口說到這里卻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12月18日拍攝的工作室的半成品。 新華社記者 梁冬 攝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依安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工藝陶瓷產業成為當地主打產業,精美的高附加值工藝陶瓷取代了廉價“大缸”,持續拉動就業,帶動農民增收。
在黑龍江省依安縣還有許多像白銀杰、徐明娟這樣的農民創業者,他們懷揣著干事創業的藝術理想,加入了工藝陶瓷產業。依安縣現有陶瓷生產及配套企業12家,陶瓷產品覆蓋工藝美術陶瓷、特種陶瓷、日用陶瓷、建筑陶瓷等各領域,陶瓷相關產業現已帶動4000余人就業,包括2200余名農民,從陶藝師到陶瓷產業工人,各類工作都有農民“轉型”的身影。
關鍵詞:從“農把式”到“陶藝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