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精準觀察 精準觀察
種菜圓了脫貧夢
鐘鑫 易果 向莉君
12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大山里,溫度降至了3-4℃,已是不烤火就坐不住的時節。而在湘西州保靖縣陽朝鄉溪洲村的蔬菜大棚里卻好似到了春天,一串串綠油油的辣椒十分惹眼,一排排小燈籠似的西紅柿掛滿了藤架。穿著整齊工裝的徐保洪、張家枝夫婦倆,正和幾名工友忙著拔辣椒周邊的雜草。陽光透過塑料大棚照進來,打在辣椒、西紅柿、菠菜上,催促它們趕緊長個。
這只是保靖縣現代農業示范園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山東濟南市歷城區和湘西州保靖縣共同建設保靖縣現代農業示范園,成了東西部扶貧協作的示范基地之一。
長勢旺盛的新鮮蔬菜,讓準備外出打工的農民留在了家里,鼓起了腰包。
選準了一條路子
陽朝鄉位于保靖縣東北部,距離縣城8公里,該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是發展蔬菜種植的好地方,但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僅有幾戶種著一些莊稼,很多土地都拋荒了。為什么村民都不愿意種地了呢?用當地人的話來說就是“沒有技術、沒有市場,種莊稼一年不如打工一個月”。
為了充分把陽朝鄉的土地資源利用起來,幫助村民擺脫貧困,2017年,東西部扶貧協作小組決定在陽朝鄉建設高標準農業示范園,種植大棚蔬菜。
“這么一大片的田里搞大棚菜種植,要是賣不出去,我們吃什么?” 60多歲的建檔立卡戶徐保洪第一個提出了質疑。相較于種蔬菜,村民更愿意種玉米、水稻等農作物。為了說服村民,協作辦和鄉黨委政府工作人員挨家挨戶、面對面給大家做思想工作,說市場、話前景、許承諾,終于給村民吃了顆“定心丸”,當年就流轉了205畝土地。
截至今年10月,東西部扶貧協作累計投入資金1735萬元,建成了71個標準化蔬菜大棚,面積達32168平方米。
抓住了一個關鍵
要讓群眾支持,產業就得有效益。為了克服湘西大山深處多雨、日照少的自然條件,歷城區選派了技術骨干張峰常駐園區指導蔬菜生產。在此之前,55歲的張峰曾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擔任了9年的越冬日光溫室生產技術指導。
2017年9月,張峰從歷城區托運來了辣椒、西紅柿、草莓、黃瓜、茄子等苗株,開始帶領溪洲村村民搞大棚育苗,手把手教授村民如何給大棚保溫增暖、增加光照。
技術員來了,村民發展的信心就有了。“這么專業的技術員,種這個大棚菜肯定有飯吃。”徐保洪笑呵呵地說道。經過自我推薦,徐保洪成了大棚蔬菜種植的總管工。他還把妻子張家枝也一起帶來入了職。在徐保洪的帶動下,石小妹、陳祖枝等幾位建檔立卡戶也加入進來,成了示范園的正式工人。“老張有耐心,教我們好多種菜的技術,我現在到這里做工,每天有幾十塊的收入,還學到了技術。” 石小妹對自己現在的狀態很滿意。
學到技術的徐保洪夫妻還承包了村里20畝土地,種上大棚白菜,專門銷往吉首市區,夫妻倆靠種菜脫了貧。2018年,兩人還蓋了新房子,小日子越過越好。
建立了一個機制
保靖縣現代農業示范園是東西協作扶貧的一個示范點,探索出了一條公司化管理、運營和與農民利益連接機制。園區采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租賃方式進行生產經營,通過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入駐示范園,帶動農民增收脫貧。
保靖縣現代農業示范園通過掌握成熟的育苗技術,大力發展訂單農業。保靖縣玉昆菜業有限責任公司在示范園的2個高標準溫室育苗大棚里培育了500多萬株辣椒苗,并與建檔立卡戶153戶705人簽訂種植辣椒收購協議,種植面積近5000余畝,覆蓋了保靖縣5個鄉鎮17個村,預計人均年增收2000余元。
示范園始終嚴把質量關,種出來的蔬菜不僅口感爽脆,還讓顧客吃得放心。現在,張家界、吉首等周邊城市成了示范園蔬菜的主要銷售市場,基地里每天都有大批量的蔬菜輸送出去。2019年,示范園區的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等形式獲得收入350萬元,直接帶動建檔立卡戶130戶1050人脫貧。
關鍵詞:種菜圓了脫貧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