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CSR要接好“一帶一路”所在國“地氣”
研究團隊發現,企業參與當地慈善活動較少,頻率低。從受訪企業在當地開展公益慈善活動的頻率來看,有28.5%的企業表示從未開展過,有9.6%的企業幾年才會開展一次。每周或每月至少有一次公益慈善活動的企業僅占4.8%。更多的是表示每年至少有一次,占比35.7%。
當被問及在公益慈善領域投入的資金大概占公司總收入的比例時,16.2%的企業表示尚未參與公益慈善事業,31.1%的受訪企業表示低于3%,22.6%表示介于3%-5%之間,高于5%的企業占6.2%。
中資企業在當地公益慈善領域的低投入與企業對履行社會責任的不重視息息相關。這可以從企業在當地公益慈善領域的低投入、低參與的現狀與企業對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工作的高評價之間的矛盾體現出來。
一方面,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履行方面的薄弱,各受訪企業都是有所感知的。尤其是在受訪企業對當地媒體關于中國企業的負面報道內容的感知中,20.4%的受訪企業提到負面報道的內容是“中國企業只顧自身經濟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感”,這類負面輿情的傳播對中資企業在當地的發展無疑是不利的。
另一方面,對于主動融入當地社會和當地文化方面的工作,卻有62.3%的企業自評“非常好”或“比較好”。這直接說明中資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視程度有限,并沒有被當作企業面臨的困難來予以解決。
“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相對較新的概念,研究團隊考察了中資企業眼中最應該開展慈善活動的領域。結果顯示: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偏于傳統,認為開展慈善活動的領域應更多集中在助貧扶貧(38%)、環境保護(34.5%)和教育(31.6%)等傳統領域,卻對參與關愛弱勢群體類型的公益慈善活動(如關愛老人、殘疾人、罕見病患者等)認知偏低,對民族宗教類、文化藝術類、社會創新類與社區發展類公益慈善活動參與較少。
也就是說,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知偏傳統,缺乏融入當地社會和文化的自覺性。
民企走“一帶一路”,文化層面的人文交流必不可少。如何實現民心相通,企業社會責任就是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多帶CSR“神助攻”,更容易接上所在國的“地氣”,“一帶一路”上或會有更好的回報。
編輯:秦云
關鍵詞:企業 慈善 一帶一路 責任 公益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