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一線傳真 一線傳真
建甌:綠水青山成了林農脫貧靠山
陳曉燕 通訊員 魏劍生
初冬,走進建甌市各鄉鎮,放眼望去,依舊是萬木蔥蘢、層林盡染的秀麗圖景,一架架山梁、一道道溝壑,一座座山坡綠樹環繞,鳥語花香,生機盎然。
“建甌山清水秀,生態環境得天獨厚。我們堅持將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在植綠、護綠的過程中,迸發綠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建甌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曉健介紹說,通過探索“綠色+扶貧”的路子,推進生態效益補償、造林綠化補助、發展林下經濟、林業科技下鄉、林業合作組織帶動等林業生態脫貧增收工程,建甌守住了綠水青山,增進了民生福祉。
林業政策助力
“窮在鄉村有遠親,市林業局找上門來,聘我當生態護林員,每月發1900元管護費。有了這個‘鐵飯碗’,今年純收入超過2萬元,脫貧肯定沒問題。”這是建甌市水源鄉錢團村貧困戶吳傳輝的一番肺腑之言。
作為全國的林業大縣,建甌市現有林地面積52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9.8%。為發揮林地資源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的優勢,去年,建甌市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研究制訂了符合該市實際的《建甌市建檔立卡貧困戶護林員選聘辦法》,從全市建檔立卡貧困戶中首批選聘出10名生態護林員,讓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建檔立卡貧困戶轉為生態護林員,月工資在1500元以上。
“把貧困戶選聘為生態護林員是一次創新,也是一次探索,可以讓他們穩定增收,穩步脫貧。”建甌市林業局局長張裕順介紹,建甌市將部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轉為生態護林員,既解決了部分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助力貧困戶脫貧增收,又增強了森林資源保護力量。
此外,建甌市還開展造林綠化補助扶貧,對有申報建設鄉村生態景觀林的扶貧開發重點村予以優先扶持,符合建設標準、經驗收合格的每畝補助8000元;對實施珍貴樹種造林、重點生態區位林分修復造林、不煉山造林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優先提供珍貴樹種苗木。如給予珍貴樹種純林每畝補助200元,針闊混交林每畝補助350元,生態修復每畝補助300元。
林下經濟帶動
如何高質量打好脫貧攻堅戰,考驗著地方政府的智慧。
建甌市積極鼓勵貧困戶參與發展林下經濟,探索利用林間空地套種藥用植物的“林藥模式”;在林下種植食用菌的“林菌模式”;以林下昆蟲、菜草等為食物,輔以稻谷、玉米養殖本地土雞的“林禽模式”等發展模式,助力貧困戶脫貧致富增收,實現了生態與扶貧的雙贏。
小橋鎮后塘村大投林業專業合作社向該市林業科技推廣中心租賃針闊混交林用于林下種植鐵皮石斛等中藥材,雇請該村部分精準扶貧對象做工,增加貧困戶收入。貧困戶詹鳳妃在該林下經濟項目中每年務工就可多收入1600元。
鼓勵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在開展林業生產過程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凡采取“公司+基地+貧困戶”模式,雇請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或參與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在申請各級示范社評選時優先給予推薦;有雇請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的家庭林場在申請標準化建設補助時優先給予推薦;建議評為省級以上示范社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從經營利潤中,每年給予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300元以上的生產幫扶資金 ,幫扶戶數不少于15戶。
房道鎮連地村大坪白筍專業合作社,不僅吸收能人大戶入社,還將村里2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今年一季度,合作社實現銷售收入93.55萬元,利潤18萬元。25戶貧困戶獲得了首批每戶1000元的參股分紅。
目前,建甌市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面積已達149.9萬畝,年產值達37.5億元。其中,林下種植100.5萬畝,年產值10.6億元;林下養殖5.2萬畝,年產值0.4億元;采集加工面積43.9萬畝,年產值25.5億元;森林景觀利用0.4萬畝,年產值1億元。
林業技術支撐
“今天的課聽得真是過癮,謝老師講得非常貼近實際。我之前對種植樹苗沒啥經驗,剪枝、施肥、噴藥都是摸索著干,這次聽專家一講,真是受益匪淺啊。”東峰鎮大房村貧困戶林長泉在聽完科技特派員謝健的課后說。
去年以來,根據貧困戶對林業技術的需求,為進一步強化科技在林業發展中的支撐地位,建甌市林業局選派32名優秀科技特派員、生產技術能手,組建林業服務專家團隊,解決貧困戶在林業生產建設中出現的技術難題。
圍繞林業生產中的關鍵技術環節,科技特派員開展實用、實效、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訓,指導農戶種植撫育,為農戶實現林業生態脫貧提供技術支撐。
科技特派員林振清在龍峰村和連地村分別建立了312畝和500畝的示范片,大力推廣竹闊混交林經營、竹山灌溉、測土配方施肥、護筍養竹等培育技術。為管好示范片,他嚴格按照《毛竹林豐產培育技術規程》組織實施,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果:竹林結構更加合理,鮮筍平均畝產從120公斤提高到530公斤,每畝竹材從15根提高到40根,產值從380元提高到2100元。
生態旅游發力
近日,在小松鎮碩豐現代農業科技公司采摘園區里,工人們正緊張地忙碌著。“木瓜是個寶,不僅可以滿足人們日益挑剔的口味,更可以讓咱們農民的錢包鼓起來。”公司總經理劉而小介紹,在旅游旺季,正值盛果期,僅休閑采摘一項,一畝地產值就達6萬元以上。
陳曉健告訴記者,借助良好的生態環境,建甌市逐步做大山水文章,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發揮獨有的環境和區位優勢,在公路沿線、景區景點周圍,建設發展起一大批生態環境好、農耕文化濃、接待設施全、體驗項目多、服務質量優的鄉村旅游休閑區。
小松鎮林下旅游建設項目屬于建甌市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PPP項目。該項目總投資2.2億元人民幣,規劃用地約1149畝,主要建設內容為通過集約人工林栽培和改培新建森林公園、通過商品林贖買和改培建設知青林場,同時建設小松苗圃生態營地、山里人家、驛站、小松溪沿岸防護加固、景觀節點等林下旅游基礎設施。通過依托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項目,促進了森林旅游經濟的發展,項目實施區湖頭村原本名不見經傳,如今,湖頭村轉身成為建甌生態旅游休閑區,去年,接待游客就達10萬人次。
當下,更大的森林旅游項目在建甌落地生根。蟹龍崗綜合性旅游區整體開發項目總計劃投資118億元,其中一期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迪口鎮巖下村游客服務中心、石韻巖下精品民宿、山櫻桃谷度假村、巖下奇幻漂流、巖下風景道、蟹龍崗景區交通驛站、迪口至蟹龍崗旅游快速通道等。去年6月,建甌市政府與福建藍洋山水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建甌迪口蟹龍崗康養旅游度假區項目投資協議書》,目前合作方已入駐建甌開展工作,項目建設快速推進和實施。
建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脫貧的靠山”。
編后>>>
建甌留住了綠水青山,有了脫貧的靠山,當然就能留住人。誰會愿意把老人小孩留在家里自己外出工作?
有政策助力、有產業帶動、有技術支撐,他們也就能留在家門口發展生產。
留下了青山,留下了主人,還能留得下客人就更好了。
生態環境好,利用自身的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就能把客人留下。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是一句空話。
關鍵詞:綠水青山成了林農脫貧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