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付子堂: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付子堂: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法治保障】
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認為,全面依法治國與全面深化改革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改革的推進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其一,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要求依法配置資源,保障市場主體的權利;其二,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求深化法治實踐,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其三,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要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等等。在生動的改革實踐中,我們不斷深化對改革與法治關系的認識,改革風險需要通過法治化解,改革成果需要法治保護。
摘編自《人民日報》
【王樹蔭:從政治、道德、法律三個方面理解立德樹人的“德”】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百年歷程與經驗研究”首席專家、北京師范大學教授王樹蔭認為,立德樹人的“德”,應該是“大德、公德、私德”之總稱,與德智體美勞中“德”的含義相同,包括政治、道德、法律,即理想信念、道德品質、法治素養三個方面。立德就是要在堅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塑造青少年道德品質、涵養青少年法治素養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從政治方面講,要培育青少年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樹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信心,解決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問題。從道德方面講,要培育青少年愛國情懷、集體意識、品德修養,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關系,著力引導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法治方面講,要培育與養成青少年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基本理念和行為習慣,做遵紀守法的現代公民。
摘編自《光明日報》
【魏際剛:系統謀劃發展戰略,優化增強動力能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魏際剛表示,發展理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和發展能力是影響經濟未來的重大戰略問題,中國經濟發展要有系統思維,制定出富有遠見的戰略,著力優化動力結構,增強持續發展的能力。第一,要以系統思維來謀劃中國經濟,從歷史、地理、增長、未來、聯動、新科技、國際和空間等多個維度綜合考慮。第二,要科學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以滿足需求作為經濟發展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多元驅動作為滿足需求、由大變強的現實途徑,以協調來校正發展的不平衡,以靈活變化作為戰略補充,以全球范圍資源配置來實現大國崛起。第三,要優化經濟增長動力,持續優化產業增長動力、投資增長動力、內需增長動力、區域增長動力、外部增長動力、制度增長動力和文化增長動力。第四,要增強經濟持續發展的能力,尤其要增強全球連接和流動的能力、市場資源配置的能力、開放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政策有效性的能力、全社會協同的能力等。
摘編自《經濟參考報》
【榮慧艷:以融合發展促鄉村產業振興】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榮慧艷表示,新的發展環境對我國鄉村產業發展也形成新的挑戰,特別是對推進產業振興過程中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我們需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探索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以融合發展促鄉村產業振興。一是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使農業與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有效拓寬農民增收的渠道,特別是要將傳統農業的單一功能拓展為多種功能,形成“農業+”多種業態的發展態勢。二是推動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農企利益緊密聯結機制,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和農業全產業鏈發展。三是重視鄉村產業振興與精準扶貧的融合推進,著眼產業扶貧,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因地制宜探索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的路徑,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產業興旺的雙贏。
摘編自《經濟日報》
【沈丁立:北約正在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副院長,軍備控制與地區安全研究項目主任沈丁立表示,隨著冷戰結束,凝聚北約力量的外部因素消失,北約軍事同盟正在面臨成立以來最大的危機:缺共識、無引領、失靈魂。首先,共識難求。現階段的北約歐洲盟國認為,眼下的迫切威脅來自跨國流動的恐怖主義,而美國當前的企圖是把北約矛頭引向中國,號召北約抵制中國與日俱增的影響力,但因為這與北約使命相去甚遠,歐洲方面基本沒有興趣。其次,領導乏力。隨著領導力問題的凸顯,北約已經內訌四起,最近出現了大量無組織無紀律行為。最后,漸失靈魂。在盟主美國帶頭破壞規則的前提下,北約多個成員已經背棄協商一致的原則,可見這個同盟已經形同虛設,失去靈魂。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法治 發展 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