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2022年人口老齡化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印發,是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按照黨的十九大決策部署,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性、綜合性、指導性文件。據新華社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規劃》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口老齡化對經濟運行全領域、社會建設各環節、社會文化多方面乃至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都具有深遠影響,挑戰與機遇并存。
《規劃》強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要按照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構建管長遠的制度框架,制定見實效的重大政策,堅持積極應對、共建共享、量力適度、創新開放的基本原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2022年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
《規劃》明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目標,即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基礎持續鞏固,財富儲備日益充沛,人力資本不斷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產品和服務豐富優質,社會環境宜居友好,經濟社會發展始終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順利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2022年,我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到2035年,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制度安排更加科學有效;到本世紀中葉,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適應的應對人口老齡化制度安排成熟完備。
《規劃》要求,堅持黨對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的領導,堅持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抓、負總責,強化各級政府落實規劃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完善組織協調機制。推進國際合作,推動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開展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政策對話和項目對接。選擇有特點和代表性的區域進行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綜合創新試點。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實施監管和考核問責制度,強化對規劃實施的監督,確保規劃落實。
關注
應對人口老齡化5方面部署
一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通過擴大總量、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格局,穩步增加養老財富儲備。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福祉水平。
二是改善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的勞動力有效供給。通過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提升新增勞動力質量、構建老有所學的終身學習體系,提高我國人力資源整體素質。推進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加充分就業,確保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人力資源總量足、素質高。
三是打造高質量的為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四是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科技創新能力。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技術創新作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第一動力和戰略支撐,全面提升國民經濟產業體系智能化水平。提高老年服務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大老年健康科技支撐力度,加強老年輔助技術研發和應用。
五是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社會環境。強化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法治環境,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構建家庭支持體系,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形成老年人、家庭、社會、政府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問答
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規劃》答記者問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印發了《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規劃》有關情況回答了記者提問。據新華社
問:請問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時代背景和戰略意義是什么?
答: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自20世紀末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老年人口數量和占總人口的比重持續增長,2000年至2018年,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從1.26億人增加到2.49億人,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從10.2%上升至17.9%。未來一段時間,老齡化程度將持續加深。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黨中央、國務院正確把握人口發展大趨勢和老齡化規律,作出的立足當下、著眼長遠的重大戰略部署,事關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事關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伴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老化,社會與家庭負擔加重,社會保障支出壓力加大,養老和健康服務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健全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和健康服務體系,構建養老、孝老、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有利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在人口老齡化過程中,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降,青壯年勞動力供給逐步減少,對潛在經濟增長率造成不利影響。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積累人力資本,加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可以化被動為主動,對沖人口老齡化帶來的不利影響。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舉措。人口結構持續老齡化,既不利于保持代際和諧與社會活力,也不利于維護國家人口安全和增強國際競爭力。必須有效防范和化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和國家安全風險,才能確保中華民族世代永續發展、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問:請問《規劃》從哪些方面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財富儲備?
答:夯實財富儲備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基礎。《規劃》提出,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加國民財富積累,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提供堅實的社會財富保障。優化政府、企業、居民之間的收入分配格局,完善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持續增進全體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方面,增強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基礎。一是通過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優化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二是通過完善國民收入分配體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促進企業財富積累與合理分配,鼓勵家庭、個人建立養老財富儲備,穩步增加全社會的養老財富儲備。
另一方面,注重提高社會保障能力。一是加快建立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養老保險制度。二是健全老有所醫的醫療保障制度。三是建立多層次長期照護保障制度,實施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劃。四是完善社會福利和社會救助體系。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人口 老齡化 積極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