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巴塘關帝廟 三百年的漂泊與融合
巴塘關帝廟 三百年的漂泊與融合
巴塘弦子的傳承人扎西老人。
門前的指示牌。
當年巴塘馬幫用過的馬鞍。
巴塘關帝廟遺址。
巴塘關帝廟內景。
□李貴平 文/圖
甘孜州巴塘縣,位于川西邊陲金沙江中游東岸的川、滇、藏三省區結合部,國道318線縱貫縣境,歷來為漢藏東西交通的重鎮。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到了巴塘,忘了爹娘”,這句略帶俏皮味的順口溜,是人們對富庶巴塘的禮贊。
來到巴塘是激動人心的。地處橫斷山系芒康山—云嶺東側的巴塘縣城,三面環山,滿目蒼翠,海拔2500米左右,一般沒有高原反應。街頭,頭戴翹邊牛皮氈帽、身穿寬袍大袖的楚巴(外衣)、右臂袒露的藏族漢子在街上走來走去,他們藏靴閃亮,佩刀華麗,非常拉風。
令我驚奇的是,在遠離內地的甘孜巴塘縣,居然藏臥著一座內地屢見不鮮的關帝廟。
一
關帝廟 巴塘首座漢式廟宇
我們在巴塘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益西拉姆的帶領下,來到城東夏邛鎮孔打伙村,看到了這座始建于清乾隆時期的關帝廟。
益西拉姆,是個嬌俏的藏族女孩,2017年畢業于西南民族大學,后到縣文化館工作。高原熾烈的陽光,將她秀美的臉龐照得紅撲撲的,看上去格外可愛。益西拉姆自豪地說,這座關帝廟是巴塘乃至整個康巴藏區首座漢式廟宇,文獻記載,大名鼎鼎的拉薩關帝廟、日喀則關帝廟都算是“步其后塵”呢。
陽光明麗,白云遮不住高遠的天空,露出奢華的藍色錦緞。遠處,那種極富層次感的藏寨伴著碧綠的樹木,與藍天、白云、青山等互為襯托,寫意在這大自然的山水畫卷中。
這座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而興建的。千百年來,關帝廟已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座關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民俗民風的展示;一尊關公圣像,就是千萬民眾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
明亮得刺眼的初秋陽光,放大了我們參觀關帝廟的熱情,腳步也加快起來。這座藏臥于康藏高原的關帝廟,早已沒有了完整的建筑物,或者說就是一座老房子留下的廢墟。從殘留的屋檐、屋梁以及依然精致的雕花上,還可辨認出它曾經是一座氣勢不凡的精致廟宇。
再細看,這座關帝廟是典型的漢式房屋結構,外墻采用藏族傳統的泥墻式建筑——因巴塘石頭少,人們喜歡就地取材用泥巴造房子。房頂的一些木頭是彩色的,大殿里堆放了很多拆下來的木頭。在側殿里,還依稀可見零星壁畫的痕跡,顏色依然鮮艷,筆觸依然靈動。如果外面不是街頭立有“關帝廟”三字,我還以為來到了一座舊時土司人家的遺址。
巴塘關帝廟,深深融入了當地的民族特色,造型上有漢藏“混搭”的意味。
據說,當年的關帝廟從主柱到橫梁,都繪有琳瑯滿目的唐卡壁畫,如《四大天王》《如意膝》《上樂》《吉祥天母》以及《桃園三結義》《單刀赴會》《過五關斬六將》等繪畫,每幅畫都表現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和傳說。
關帝廟遺址一扇門的兩邊,有一副對聯:
心存大學明新內志在春秋筆削中
“大學明新”出自《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春秋筆削”的本意是指孔子寫《春秋》之事。對聯大致表達出遇事通達、心性明朗、學以致用的意思。
二
雍正時 川滇陜商幫籌資修廟
巴塘的關帝廟是何時修建的呢?
雍正年間,來巴塘做生意的漢人組織成立了漢商公會,又叫財神會。由會首管理事務。漢商公會成立目的,是為了增加漢商的凝聚力,防止外力排斥。
隨著在巴塘做生意的漢族商人越來越多,漢藏同胞的商貿往來愈加頻繁。
在巴塘待久了,年年月月,看著遠飛的大雁,遠離故土的漢族商人把巴塘當做第二故鄉,覺得有必要修個會館之類,大伙有空來喝喝茶、吃吃飯,互通生意上的信息,逢年過節也有個熱鬧歡慶的場所。還有一個原因,漢族商人大多與巴塘本地藏族女子結婚生子,為了讓子孫懂康藏文化,健康成長,也覺得有必要修個關帝廟。
雍正五年(1727年)夏,當格桑花開得正旺,漢商公會聯絡當時清政府駐巴塘的漢族綠營官兵(清朝規定漢兵用綠色軍旗),倡議修建關帝廟。消息傳出,得到很多人響應。修建費用,除會員捐助外,還向巴塘內外的漢族官商募捐。建筑主要項目是購置廟基,建廟宇,立神像,設戲樓、修鐘鼓樓。
為了把好工程質量關,漢商公會還推選3人為會首主事,主要負責建廟的事務。他們從內地雇請了一批手藝好的泥工、石匠和制作磚瓦、石灰、雕塑的工人來巴塘參加工程。寧靜的高原古城,一下熱鬧了。
竣工后,商人們在關帝廟內興辦漢文私塾,歡迎藏族學生來就讀,一律實行免費,教育經費由漢商公會出資,主要教《百家姓》(四書五經)《三字經》《資治通鑒》以及漢藏民族文化禮儀等。1748年,漢商公會改名為川滇陜三省同鄉會,同當地人的商貿、文化往來也更密切。
地方志記載,當年出力出資修建關帝廟的會員,除了在巴塘的80名商界士紳(藏名“沖巴甲覺”),還有清廷派駐于此的綠營官兵83名。竣工前夕,這些人均將姓名銘鑄在大銅鐘上,以示紀念。可惜這個鐘后來不復存在了。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經過37年施工,關帝廟終于建成。當年的關帝廟算是巴塘的一個地標,占地一萬多平方米,建筑的觸角四處延伸,看上去很有些氣勢。廟內,塑有財神、關羽、關平、周倉和軒轅黃帝,魯班、嫘祖、孫臏等神像,廟后還修有觀音殿。主樓之外還建有魁星閣、戲臺、鐘鼓樓和大院壩。整體院落,錯落有致,層層疊疊,煞是美觀。
關帝廟東側的鐘鼓樓鐘,有一口銅鑄的大鐘和一面大型皮鼓,每月初一、十五的白天中午和午夜十二點正時,鳴鐘擊鼓,以表示這兩天為敬奉“關帝”的日子。
巴塘關帝廟的修建,影響了康藏地區的藏族同胞,也興起了崇敬關羽、朝拜關帝廟的習俗,更首開康巴藏區修建漢式廟宇之先河,各路人馬爭相來參觀集會。裊裊香火,一如藏家門窗前的風馬旗,帶著祈福的翻卷聲,飄蕩在茫茫蒼蒼的康藏高原。
三
單刀會紀念日 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
當年修好關帝廟后,巴塘的同鄉會一分為二,分解成以商人為主的漢商公會和以軍人為主的單刀圣會。
關帝廟儼然是一個民族文化交融的美好平臺。《巴塘縣志》記載: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漢族的商人都要舉行隆重的財神會。最熱鬧的還是每年農歷九月十三日,這一天是關帝廟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巴塘城里的漢族商人,像內地一樣舉行關羽單刀赴會紀念活動,藏族居民也熱熱鬧鬧跑來助興,寺院的僧人喇嘛還抬著兩三米長的銅欽鼓腮吹響,渾厚的聲音幾公里外都聽得到。銅欽,是藏傳佛教特有的銅管樂器之一,主要用于盛大慶典或召集臣民。銅欽分別用紅銅、銅、黃銅和銀制作,吹奏時拉長,在固定場合吹奏時放在木制銅架上,依仗行進或臨時場合吹奏扛在人肩上。
單刀赴會紀念日這一天,銅欽長號響畢,當地德高望重的僧人就左手捧香壺,右手端盛有青稞酒的酒杯,口誦經文,將酒灑向三界。隨后,與今年屬相相符的三個男人手中分別拿著“達達”(宗教用品)、羊腿以及裝滿糌粑和酥油的“塔罷”(銅質碟子),隨著銅欽的奏鳴,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別喊“恰古修……央古修……”意思是把好的運勢、福分、財富都召喚回來,祝愿漢藏同胞吉祥安樂,事事如意。
經幡飄揚,鼓樂喧天,陽光宣泄著人們的熱情。人們在財神和關帝塑像前,用豬牛羊三牲祭祀、膜拜,大辦宴席。奶茶、酥油、奶渣、糌粑、青稞面和牛羊肉的香味四處飄蕩。
太陽落山的時候,關帝廟的漢人和家屬意猶未盡,大唱川劇、滇劇、秦腔等。身著長袖綢衫、無領坎肩美麗的藏族女子,拉上小伙兒跳起巴塘弦子。載歌載舞的巴塘弦子,風靡整個藏區,成為藏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
那天下午,在關帝廟不遠處的金弦子廣場,67歲的康巴民俗文化研究者、巴塘弦子傳承人扎西介紹道:巴塘關帝廟的早期社會角色,具有會館的性質,是內地社會組織與文化習俗向巴塘移植的產物。自清代乾隆后期,隨著“關帝信仰”在藏區的傳播與本土化,關帝廟也成為當地藏漢民眾社會生活的公共場所,并且吸納了部分藏族宗教元素,以此實現與當地社會的和睦銜接。另外,民風淳樸的甘孜藏區百年前就興起了祭祀習俗,于是,巴塘出現這座承載著漢人忠義情結的關帝廟,也是為當地人包容認同的結果。或者說,是漢藏民間文化習俗相互認同、吸收的結果。
72歲的扎西格乃老人的說法很有意思:巴塘藏族人其實也崇拜關羽大將軍,稱關帝廟為格薩爾拉康,或者格薩拉康,意思是格薩爾王之神廟。當年關帝廟內的關公、關平、周倉三個三國歷史人物,也曾被當地藏民看做格薩爾王三兄弟的化身。格薩爾是公元十一世紀藏族傳說中的大英雄,他一生戎馬,揚善抑惡,成為藏族人民引以為自豪的曠世偶像。
《巴塘縣志》記載:昔日的關帝廟最熱鬧時,人們一邊跳著弦子舞,一邊唱著民謠追念趕馬人走過的漫漫長途。各種好聽民謠從美麗的巴塘唱起,一路上回蕩在廣袤雪域,春風化雨般傳遞到芒康、昌都,再西進林芝、工布江達、山南、拉薩……勇敢的漢藏馬幫,攜手合作,猶如生長在沙漠里的胡楊,行走于天地間的草莽,早已習慣了在惡劣環境中跋涉行走。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3月10日,當殘雪未及消融,巴塘發生了大地震,立時大地震顫,山川變色,關帝廟建筑房屋與全城房屋被一起震塌。
大災面前,時任巴塘糧務委員會的吳福同,與總會首草玉林、劉銓、李連秀等召集漢商公會全體會員,共商修復關帝廟事宜,很快得到川、康、藏各地官府、商賈的資助,又得巴塘正、副土司(即大二菅官)及寺院、頭人的資金贊助。眾人拾柴火焰高,修復工程于1870年4月動工,4年后完工。重建的關帝廟規模更宏大,人氣也更旺。
當時參加關帝廟重建的會員,主要是來自川、滇、陜三省的商人,也有一些來巴塘任職的漢族“流官”。因此,他們又將關帝廟定名為“三省會館”。
四
崇尚忠義 藏地多有關帝廟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巴塘的關帝廟曾用作學校、醫院、幼兒園。1985年8月,巴塘縣人民政府將關帝廟定為全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對象。2003年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17年夏,巴塘下了一場大暴雨,淅淅瀝瀝下了好幾天,關帝廟的大殿轟然坍塌。加上之前經歷了各種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的破壞,關帝廟早已破損不堪,年久失修,只剩遺跡。那場大雨后,巴塘縣在關帝廟遺跡之上搭建了鋼棚,以防止殘破廟宇再受損毀,等待進一步修復。這,就是我們眼前看到的廢墟樣子。
其實,在康藏高原,關帝廟并不少見。
明清時期,西藏的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就有一塊“關帝顯圣碑”,記述了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關羽神靈助清軍打退入侵西藏的廓爾喀軍隊一事。日喀則定日縣關帝廟,紅墻黃瓦,雕梁畫棟,龍首凌空,藏漢合璧。拉薩關帝廟位于布達拉宮以西、藥王山以北,經幡搖曳,香火不斷,梵音繚繞。關羽“顯圣”雖為民間傳說,卻表達了歷代漢藏民眾對這位忠義英雄的崇敬之情。
黃昏,西沉的夕陽將遠處的山巒托上了云空,大地沉靜下來。關帝廟所在的夏邛鎮街頭,一到晚上格外熱鬧,身著短裙露出修長美腿的女郎,和穿著長袖大襟束腰長裙的藏族老人擦肩而過,熟識的相視一笑,點頭招呼,其樂融融。
附近的央柯路是一條美麗步行街。這里有不少漢族商店,品種繁多。賣時裝的,做頭發的,賣茶葉的,賣馬鞍的,賣銅鈴的,也有賣關羽塑像的……央柯路的面食很好吃,在整個甘孜藏區都有名。據說300多年前,有幾個陜西人千里迢迢、翻山越嶺來到巴塘做皮貨生意,帶來了地道的面食做法,后來又入鄉隨俗,增加了四川麻辣的味道。
從巴塘縣城繼續沿318國道往西藏方向走,沿路都是美麗的河谷風光。不同的是,先看到的是水色清澈的巴楚河,最終它將匯入泥沙滾滾的金沙江中;而在兩江匯合的交界處,巴楚河的碧綠色與金沙江的泥黃色形成鮮明對比,在江中心劃出一道清晰的界線,涇渭分明,非常奇妙。
編輯:楊嵐
關鍵詞:關帝廟 巴塘 藏族 漢商 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