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9精準扶貧在行動>頭條 頭條
實施生態“三業”工程 推進綠色脫貧攻堅
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發展機遇。四川是全國林草資源大省,有林地3.6億畝、草原1.83億畝,林草資源占全省面積70%以上。其中,貧困地區擁有全省73%的森林和全部的草原,林草資源稟賦與貧困人口分布高度重疊。因此,全省推進脫貧攻堅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分析研究,我們提出實施特色生態產業、大眾生態創業、穩定生態就業的生態“三業”工程,努力在自然保護與經濟發展融合共贏中推進綠色脫貧攻堅。□劉宏葆
發揮資源優勢 緊扣生態產業抓脫貧
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必須在堅定履行維護生態安全使命的基礎上,在不與生態搶空間基礎上,推進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由林草種養業向生態服務業延伸拓展,實現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與其他行業相比,林草產業具有產業門類少、產業規模小、投資周期長的“先天不足”,但也有資源面積大、生態屬性強、可持續利用的“先天優勢”。特別是四川大熊貓名片享譽全球,大熊貓及森林、草原、濕地、花卉、鄉村等生態旅游蓬勃發展,全省2018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直接收入1144億元,帶動社會收入2750億元。
經過比較分析,發展“1+10”特色生態產業契合四川林草實際。“1”即實施“大熊貓+”行動,布局建設環大熊貓國家公園精品生態旅游線路,推進建設大熊貓主題樂園、生態小鎮、科普教育基地,豐富大熊貓文創產品,構建高品質、多元化的大熊貓生態產品體系,打造旗艦級的大熊貓生態旅游服務業。“10”即加快發展產業基礎好、市場前景好的十大特色林草產業,包括竹子、木本油料、森林藥材、木材、花卉苗木、林下經濟、野生動物繁育利用、森林康養、草原濕地觀光和現代草產業。目前,全省通過退耕還林等重點工程的帶動,建成竹子、核桃等林業產業基地1億多畝;漢源貢椒、青神竹編、沐川竹紙、全友家私等一批“川字號”林產品牌享譽國內外。
建設“三區”平臺 緊扣生態創業抓脫貧
隨著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深入推進,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愿望的日漸增強,林草已然成為“雙創”熱土。但由于缺乏系統規劃、政策引導等因素,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為此,我們著力搭建優質景區、入口社區、產業園區三大平臺,集約集聚引導大眾生態創業。
依托優質景區促創業。中央明確提出創新自然保護地建設發展機制,支持探索全民共享機制。四川現有大熊貓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地質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519處,大多地處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遠山區和革命老區,迫切需要融合推進保護與發展。在保護的前提下,支持創業者在一般控制區內按規劃科學建設特色小鎮、村落,建設必要的旅游設施、公共設施、餐飲娛樂配套,開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自然體驗等活動,重點扶持大熊貓國家公園等10大景區開展景區內特色化、特許性經營。
打造入口社區促創業。在自然保護地周邊鄉鎮、村莊,結合易地扶貧、地災避險和農村危房改造等政策和地方民俗文化,推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一批特色入口小鎮、入口社區,引導自然保護地內原住民向入口小鎮、社區集中居住創業。支持社區居民、創業者利用保護地特色資源建設游客服務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自然教育、自然體驗、文創產品開發與銷售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推動形成“點上聚居、線上旅游、面上保護”新格局。
做實產業園區促創業。在各類自然保護地以外的林草資源富集區,規劃建設林草特色產業、生態經濟、科技示范等現代林草園區(示范區),引導土地、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生產要素向園區(示范區)集聚,吸引高新技術企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林業專合社或家庭林場等入駐,集約、集聚、規模化發展特色林業產業。今年,啟動實施現代林業示范區“521”行動以來,廣元朝天、宜賓敘州、瀘州納溪、資陽樂至、涼山普格等5個省級和21個市(州)級現代林業示范區初具規模。
統籌增綠與增收 緊扣生態就業抓脫貧
林草業具有進入門檻較低、勞動密集等特點,發展特色生態產業、開展大眾生態創業能有效帶動就業。通過改善生態,堅持統籌生態與生計、增綠與增收,還能促進農牧民可持續、穩定地就業增收。具體可以從擴大公益崗位、實施生態工程、培育實施主體三個方面來著手施力。
擴大公益崗位促就業。大力支持農牧民參與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土地等林草資源常態化管護,擴大生態護林護草員規模,探索建立沙地、濕地管護員、有害生物測報員制度,鼓勵自然保護地委托當地群眾承擔巡山管護,實現生態保護與就業增收雙贏。兌現全省集體天然林生態補償105.7億元,其中貧困地區占77.5%,惠及貧困人口500余萬人;選聘生態護林護草員10萬余名,占全省貧困縣公益崗位總數的70%以上,年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
實施生態工程促就業。四川是全國生態建設大省,生態建設項目多、資金大,必須大力支持群眾參與造林綠化、森林提質、草原修復、荒漠治理、濕地修復等工程項目。實施20年來,全省退耕還林工程累計補助貧困地區近280億元,惠及貧困人口583.7萬人,減貧253.9萬人,幫助貧困地區300余萬勞動力轉移就業。
培育實施主體促就業。鼓勵業主大戶、科技人員、中高等院校畢業生、留學回國人才、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領辦、創辦林草合作社,支持專合社吸納群眾參與實施林草工程項目。2017年,全省在88個貧困縣創新性組建脫貧攻堅造林專合社900余個,2.54萬名貧困社員通過參與實施林草工程項目,人均獲得勞務收入2000余元。
(作者系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
關鍵詞:實施生態“三業”工程 推進綠色脫貧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