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這里軟硬件環境好,訂單已排到半年后”——蘇皖共建產業園區走訪記
新華社合肥11月13日電題:“這里軟硬件環境好,訂單已排到半年后”——蘇皖共建產業園區走訪記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王菲、姜剛
小橋流水,芳草如茵,一座座標準化廠房掩映在綠樹濃蔭之間……產城融合的規劃理念讓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看起來精致和諧。
記者近日在園區走訪發現,作為蘇皖兩省蘇滁兩市先行先試、跨域合作的載體,蘇滁高新區以長三角一體化為發展契機,探索以資本為紐帶的“雙主體”管理模式,強化產業協同聯動,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今年引進31個項目,24個來自滬蘇浙”
“我們從蘇州轉移過來,園區提供了標準化廠房,新上了自動化程度高的焊接和沖壓設備,現在訂單已接到半年后。”午星精密科技(滁州)有限公司行政主管汪樹軍說,公司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電池包,給沃爾沃、長城等汽車做配套,目前和通用汽車合作正在上生產線。“去年產值超2億元,今年將突破3億元。”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蘇滁高新區產業合作進入高質量發展的嶄新階段,促進園區產業組團式承接和集群式發展。
“這兩年引進的項目數量和質量均大幅提升,數量約占建區以來總項目的一半”,中新蘇滁(滁州)開發有限公司總裁何建埠說,“今年引進31個項目,24個來自滬蘇浙。”
蘇滁兩地建立產業鏈條上下游協同聯動機制,園區積極培育發展蘇州、南京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產業,形成新能源新材料、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營養健康等主導產業,累計引進項目258個,投產企業近100家。
今年從滬蘇浙引進的項目數占74%,投資額占65%;去年園區經營收入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逾30%……提及蘇滁高新區在長三角一體化下的“成績單”,該區管委會主任楊廣蘭不無自豪。
機制破壁探索合作新路徑
蘇滁高新區在管理體制機制以及營商環境等方面嘗試創新。“蘇滁高新區創新實行市場主導、政府支持的合作運行機制。雙方以資本為紐帶,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保障合作的可持續性。”楊廣蘭說。
合作之初,雙方共同成立中新蘇滁(滁州)開發有限公司,滁州市政府通過城投公司入股44%,中新集團入股56%。
“中新蘇滁(滁州)公司作為園區開發主體,負責規劃編制、園區運營等工作,而園區管委會作為市政府派出機構,負責行政管理等工作。”何建埠說。
何建埠介紹,合作雙方建立聯席會議制,成立招商引資工作委員會和規劃審批工作委員會,在園區重大事項上充分協商、共同決策。
“‘一委兩會’工作機制的創新保障了決策的科學嚴謹和運行的廉潔高效。”何建埠說,這兩年通過該機制否決了20多個項目,確保產業高質量發展。
定位于蘇州工業園區的“升級版”,蘇滁高新區探索行政審批封閉運作的服務模式。“招商項目落地前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不出園區均可在‘一站式’服務中心完成,我們感到特別省心。”安徽勝華波汽車電器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王先宏說。
“我們6年前從上海遷過來,投資20億元的一期項目年產值達6億元。”王先宏說,公司二期仍在這里投資20億元,新基地已經封頂。
“產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
在午星精密科技公司生產部經理蘆英看來,企業想留住年輕人才,園區的硬件設施配套及精細化管理非常重要。
隨著產業的集聚發展,來自長三角及海外的高端人才越來越多,如何破解城市和產業發展“兩張皮”難題,成為園區高質量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2016年,國家發改委批準以蘇滁高新區為主體,設立國家級滁州產城融合示范區。
“產業發展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何建埠說。蘇滁高新區承續蘇州工業園區產城融合基因,在規劃建設上做到“3個三分之一”:產業、商住、公共配套各占三分之一。
蘇滁高新區在藍白領公寓和安置小區附近配套規劃了11個鄰里中心。記者來到其中一家鄰里中心,這里規模雖然不大,但結構合理,購物、娛樂、閱讀、醫療等空間分布有序。“鄰里中心太方便了,環境也好,我經常來逛,家里的基本生活需求在這里都能滿足。”住在附近安置小區的荇塘村居民徐同和說。
蘇滁高新區引進了蘇州工業園區鄰里中心、城市物業、地理信息等成熟的管理品牌,迅速提升園區管理的精細化、智能化、品質化運營水平。
“企業有不少海外研發人員,剛開始我們擔心他們在這里生活不方便,留不住人才。”蘆英說,想不到環境特別好,開始園區只有一家韓資企業,現在園區已有14個韓資項目。
“蘇滁高新區發展勢頭良好,在產城融合上示范作用凸顯。”楊廣蘭說,隨著示范效應的釋放,將會有一大批優質項目落戶,長三角產業合作前景可期。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園區 產業 蘇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