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生態產業>生態食材 生態食材
西藏當雄:牦牛有了"身份證"
新華社拉薩11月13日電題:西藏當雄:牦牛有了“身份證”
新華社記者王澤昊、劉洪明
立冬時節,地處藏北草原的拉薩市當雄縣,茫茫的草甸金黃一片,殘雪未消,陣陣寒意。成群的牦牛慵懶地搖著尾巴,低頭啃食冬草,悠然自在。而在凈土牧場的牛舍里,正在育肥中的200多頭牦牛,咀嚼著鮮草、干草與精飼料混合的草料,有滋有味。
不論在野外,還是在室內,這些牦牛都有屬于自己的“身份證”,掃描它們的電子耳標,年齡、戶主身份、健康狀況等信息,便一目了然。
西藏當雄,藏語意為“天選牧場”,遼闊的草原、豐美的水草使這里成為牦牛的天堂。但長期以來,簡單粗放的養殖方式、牧民惜殺惜售的傳統觀念、產業鏈發展滯后等問題,使得當地百姓家庭出現“有資產沒資金”的窘境,阻礙了牧民致富的步伐。
“這么好的牦牛,產業搞不起來,牌子就打不響,就沒銷路,百姓的收益怎么保障?”當雄縣縣長其美次仁說。
2015年,當雄縣提出打造“身份證牦牛”,通過電子耳標(芯片)記錄牦牛生長過程及健康狀況,實現牦牛養殖科學化、制度化,并建立了當雄“有身份證”的牦牛肉追溯體系。
農牧產品安全可追溯體系,可以幫助消費者追溯到產品源頭,查看農牧產品質量相關信息,是一項保護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的新舉措。而當雄縣走的是,依托以“有身份證的牦牛肉”為品牌的產業鏈,積極探索高效養殖育肥技術,實現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路子。
如果說,牦牛肉可追溯體系健全了牦牛養殖過程中的信息記載,那么科學牧場的投建使用則進一步提升了牦牛品質。
2017年,在當雄縣龍仁鄉的郭慶村,凈土牧場正式建立,牦牛科學養殖的“種子”埋在了這片沃土里。人工培育鮮草7日長成,1噸種子可產10噸鮮草,解決了冬季牧區飼草料短缺問題;天然精補飼料補充牦牛營養需求,牦牛飼養變“吃飽”為“吃好”;畜牧獸醫全程跟蹤牦牛,及時預防和發現疾病,為牦牛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經過科學育肥,牦牛冬季掉膘的問題得以解決,每頭牛還能增重40公斤左右,出欄時間減少2至3年,并且肉質更加鮮嫩。”凈土牧場負責人阿旺多布吉說,“另一方面,舍飼、半舍飼結合的飼養方式有利于草場生態保護,草畜平衡也能得到保障。”
科學養殖帶來的模式創新,也為當地牧民開辟了致富渠道。凈土牧場采取的“牦牛入股、草場流轉、牧民入園”經營方式,不僅穩定了牛源,還讓牧民獲得了收益,一舉兩得。牧民扎西次丹就嘗到了甜頭。
今年8月份,扎西次丹將家里的30多頭牦牛入股到凈土牧場,得到30多萬元的同時,年底他還能分紅3.6萬元。此外,他還在牧場里打工,專職養牛,每月有3000元的穩定收入,干得好還有績效獎勵。
扎西次丹說:“以前家里牛不少,但是一年也就賣個四五頭,收入4萬多元,哪能和現在比啊。現在僅靠分紅和工資,我一年就能掙7萬多。”
據介紹,牦牛入股,是按照牧戶在草畜平衡畜載量指標內,以牲畜活體稱重每斤20元的價格入股,每年再根據入股價的12%分紅。此外,凈土牧場還流轉了郭慶村13余萬畝草場,以每年一畝地2元錢的價格租賃,流轉資金由村委會負責統一兌現給牧戶。
如今,當雄牦牛已成功注冊了“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地理標志商標保護”,完成了當雄“有身份證”的牦牛肉“SC”認證。隨著牦牛產業鏈的不斷完善,全國各地的訂單也接踵而至。
2018年上海餐飲協會訂購了當雄300噸牦牛肉,中國肉類協會牛人俱樂部與當雄簽訂了3年銷售1億元的合作協議,江蘇昆山等地設立了當雄“有身份證”的牦牛肉體驗店……
小小的牦牛“身份證”背后,是當雄縣探索現代牧業發展的創新之舉,更是鞏固脫貧成果,百姓增收致富的產業依靠。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