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生態中國>生態產業>生態食材 生態食材

"中醫農業"+"生態食材產業(供應)鏈"助力生態餐飲發展

2019年11月13日 09:47 | 作者:?章力建,孫建 | 來源:產業規劃網
分享到: 

一、 中醫農業是中醫藥與農業跨界融合創新示范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是五千多年耕育文化的歷史結晶,對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文明進步都產生了重大作用。中醫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農業,也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是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藥的跨界融合和創新產物。中醫農業能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保障,促進人類以及動植物健康,保障生態農業產品的有效供給和品質,開創了農業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嶄新路徑。

所謂“中醫整體觀”,就是強調“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按照中醫整體觀把土地治理好,提高農產品質量,堅持傳統和現代相結合耕育模式,運用中醫天人相應、道法自然等理論,并整合多學科交叉,共同發現利用中醫農業規律,對水土流失、洪澇災害、水體富營養化、土質鹽漬化、生物多樣性破壞等問題進行防治,綜合治理土地,實施生態發展,造福子孫萬代。

中醫(藥)農業是用中醫整體、系統、辨證觀理念建立的綜合體系,具體有四大體系和五大應用。四大體系包括產業技術體系、推廣應用體系、綜合服務體系、宣教培訓體系。五大應用是通過中醫農業方式和方法應用,最終解決現代社會面臨的五大問題:農業環境與生態保育問題,生態食材生產模式和供應鏈問題,中醫藥和耕育田園為人類康養文旅服務問題,青少年兒童的生態教育、體驗、科普問題,耕育文化傳承創新問題。為進一步促進中醫(藥)農業發展,按照生態興農、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的要求,扎實推進中醫藥投入品替代化學農藥和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積極探索開展“中醫(藥)農業”肥藥替代化學肥藥試點,助力精準扶貧、鄉村振興,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鄉村產業振興模式。

二、 中醫農業產業鏈促進生態產品消費

中醫(藥)農業利用中醫的原理、技術和方法,以中藥農業的產品和手段,采用耕育農法生產模式,把道地原生態中藥材制品作為中醫農業投入品,在農藥和獸藥、肥料和飼料等農業生產領域,逐步替代并取代化學肥藥的使用,最終清除化學肥藥給農業生態系統造成的農藥殘留、生長調節劑、抗菌素等污染。中醫(藥)農業不僅能夠解決農業生態保育問題,而且可以為人類提供生態、健康、營養、功能的生態食材,以及農業生態康養、教育體驗、文化旅游、神情愉悅等衍生產品。

中醫綜合理念不僅可以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生態難題,而且可以為人們認識和利用生態資源提供有益啟迪,發展中醫農業可以促進生態修復、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治理水土流失等。

“中醫農業”植根于中國的中醫整體觀與傳統農業領域融合,實現現代農業與傳統中醫的優勢互補、集成創新,產生“1+1>2”效應。“中醫農業”可為農產品產地水、土、氣立體污染綜合防控和改善產地環境,促進動植物健康生長,保障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和質量安全,是我國乃至世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嶄新路徑。中醫藥不僅能醫治人類的疾病、保障人類的健康,而且其原理和方法對所有動物乃至所有植物都有醫治病蟲害、促進健康生長的作用,并能有效地改善農產品產地環境和質量。中醫農業技術體系和應用模式可以在“兩藥、兩料”(農藥和獸藥、肥料和飼料)四個領域廣泛應用,即利用中醫原理和方法將動植物以及其他生物元素和天然礦物元素研制成促進動植物生長、防治動植物疫病的營養物質或藥劑配方,可以有效實現生態生產、降低藥物殘留。

中藥農業一是道地原生態中藥材生產,通過道地中藥材的生態種植模式,提升中藥材的生產質量。二是把中藥材及其制品作為農業投入品用于農業生產,對動植物防病治病,提高中醫中藥治療效果。“中醫農業”肥藥是從多味中草藥萃取的生物制劑,有效成分為全新的生物活體,是肥藥一體化的農業投入品,在種植業方面不僅可以補充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成分和活性物質,還能防病治病,連續使用也不會產生抗性,可顯著減少化學農藥的使用。

中醫農業產品的生態種植模式:一是開展中醫農業肥料、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減少化肥用量,減輕面源污染。推廣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擴大中醫農業生物農藥應用,減少并替代化學農藥,提升農產品品質。二是利用中醫藥生物防治技術,研發推廣適用于各類道地藥材生產、病蟲害生物防控技術,提升道地藥材生產質量。保護土壤、空氣、水域環境,促進可持續發展。通過道地原生態中藥材品牌建設,實現優質優價,促進中醫(藥)企業提質增效。推動道地原生態中藥材產業鏈全面升級,建立道地中藥材生態生產技術和種植模式,提升道地原生態中藥材品質和供給能力,實現優質道地中藥材穩定有效供應,提高中醫(藥)診療效果。

三、 中醫農業發展歷程(四大階段)

1、 2016年創立“中醫農業”理念,建立研發團隊

2016年由章力建研究員領導的中醫農業研發團隊正式創立“中醫農業”理念,發表了中醫農業相關文章。

2、 2018年發布實施中醫農業團體標準,建立了生態鏈

2018年3月,正式發布中醫農業團體標準,即中醫藥農業(中醫農業/中藥農業)產品團體標準(T/GZYJNY-04-2018),該標準由中國工程院印遇龍院士、章力建研究員領導的中醫農業研發團隊孫建教授等在2017年底著手起草,并集中了國內一批耕育農法、生態農業、現代農業專家參加,并于2018年9月正式實施,該團體標準是建立在2012年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評定通則、工作導則(含林下經濟技術規范)的基礎上,吸收了生態原產地國際國內產品評定經驗和成果編制的。是我國起步早、參加起草單位規格高、在國內影響力大的中醫農業生態產品團體標準。該標準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系列評定通則及工作導則一脈相承,其作為生態原產地農林牧副漁評定產品的完善和補充,得到社會各界和專家學者的普遍認同。

食品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關系中華民族未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對加強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國家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和健康。2019年2月出臺了《地方黨政領導干部食品安全責任制規定》文件,中醫農業技術與措施是破解食品安全的利器,中醫農業團體標準也是“生態農業”的支柱標準之一,是生態文明系列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制定、實施中醫農業系列標準,能有效整合生態產品產業鏈的資源,提高農產品準入門檻、有助于提升農業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促進生態農業健康有序發展。制定中醫農業系列團體標準。有助于提高企業及其產品的公信力和美譽度,促使產品優化升級。

3、 2019年建立中醫農業從投入品到產成品的全產業鏈

2019年8月18日,評定的中醫農業系列產品正式參展長春農博會,完成了中醫農業從研發到產業鏈的工程。產業鏈建立在在2018年9月,依據中醫農業團體標準啟動的中醫農業產品評定工作以及“中醫農業”投入品應用效果上。初步驗收(測產)結果表明:各種“中醫農業投入品”在今年的生產實踐中均表現效果顯著或良好。其中僅一項“植物營養液系列”在應用過程中,總施用量為55噸,總面積達12萬畝。在重慶丶四川、黑龍江、吉林等省(市、自治區)有關區域。應用在生態食材和農產品品種上有:1、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等;2、蔬菜類:茄子、黃瓜等;3、水果類:蘋果、獼猴桃等;4、棉花丶花椒等;5、中藥材:黃連、油牡丹等,在幾十種作(植)物上均表現為:增產10%-300%以上,優質、高產不含農藥殘留,色香味俱全、保鮮期長、抗逆性增加等優點。尤其是:油料作物產量顯著增加;水果類產品甜度顯著提高,vc含量增加;蔬菜作物成本減少的同時產量和口感顯著提高。

4、 2019年9月建立中醫農業基地與生態餐飲的供應鏈體系

9月2日,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章力建研究員,全國生態農業園區團體標準專家孫建教授等一行到青島平度市考察當地“中醫農業”情況并參加座談會。平度市副市長徐廣舉,平度市南村鎮黨委書記張夕強、鎮長董志凱等出席座談會。此前,經過一年多的準備工作,青島市及所轄平度市利用中醫農業技術建立了幾十家生態食材生產基地,按照國家綠色餐飲政策,對口為當地幾十家生態餐館供應食材。實現了產供銷一體化、本地化、生態化的供應鏈體系。其中“花渡綠基”中醫農業年豬飼養基地,應用“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植入當地優良豬品種的生產程序中,并專制以菊花等為主要成分的中藥材配方來培育優質高效豬肉產品,價格高于市場數倍,且供不應求。同時,該基地應用“中醫農業”中自然界生物相生相克原理,利用各種飼料作物及中藥材的生物特(藥)性,采用輪作、間作、套種和混作等農藝措施防蟲防病,生產高效優質飼料及中藥材,取得顯著效果,為“中醫農業”種、養殖相結合探索一條新路。另外,當地農業養殖企業用菊花等為主的中藥材配方用于飼養蛋雞,延長了產蛋期、蛋質量好,雞抗病力增加等。據悉,當地農業工作者多年來,在“中醫原理技術方法農業應用(中醫農業)”領域做了大量的生產實踐,取得豐富的實際經驗。并拉長“中醫農業”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并利用中醫農業和生態食材產品,打通生態餐飲、中國美食地標從農田到餐桌供應鏈,為國民健康產業服務,使消費者能夠樂享美食。

四、 我國綠色餐飲與供應鏈發展情況

目前國內600萬家餐飲單位年消費約4.3萬億元,但是餐飲業缺少生態食材,缺少生態餐館,缺少生態、營養、健康的餐飲消費。在新時代的背景下,圍繞“耕育農業·生態食材”,研究生態食材及生態餐飲行業,建立生態品牌,將生態餐館集合成生態餐飲、生態教育、生態體驗、生態采購于一體的復合空間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商務部等9部門關于推動綠色餐飲發展的若干意見精神,落實商務部等14部門《關于提升餐飲業質量安全水平的意見》,按照財政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推動農商互聯完善農產品供應鏈的通知》和近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精神。中醫農業生態鏈堅持以“生態食材、生態餐館、生態消費”為導向,為中醫農業生態食材產業鏈上農產品、食品、飲品、餐館、商業物流體系、商業銷售體系、消費服務體系等企業搭建合作平臺。實現中醫農業生態食材從生態田頭到生態餐桌全過程服務。展示生態飲食餐飲文化,推進生態食材及生態餐飲產業鏈一二三產融合,引導餐飲行業走生態餐飲、健康餐飲、營養餐飲的發展道路,實現生態食材生態餐飲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中醫農業技術可以保證生態食材生產質量,為生態食材提供技術支撐,實現中醫農業優質優價產品,更好的打造生態食材品牌,引領餐館對生態食材的采用,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提供飲食保障。通過中醫農業技術促進“生態食材進餐桌、綠色餐飲促康養”進程,加快我國中醫農業、綠色餐飲事業進入新時代。

綠色餐館的農產品原材料主要是來自生態的土地和生產環境,采用的生產技術具備中醫農業、耕育田園的特點。而且生態餐館在采購、加工、配送、消費、廢棄物處置等多個環節的全產業鏈突出生態理念。建立“我產我食、我食我康,生態食材、社會責任”理念。共建生態、健康、透明、誠信的食材餐飲產業體系。恪守道德底線,承擔社會義務;做良心食品、生態餐館。控制食材源頭,確保生態食材從生態田頭到生態餐桌、再到生態餐館全過程可溯。拒絕或減少浪費,促進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

五、 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發展情況

進入2000年后,農業發展的重心由生產領域轉向市場流通領域,農產品流通和供應鏈配套仍是我國經濟的一塊短板。農產品供應鏈服務涵蓋了信息流、產品流、物流、資金流等四個方向,生鮮作為非標品,損耗很高。從生態食材生產基地到生態餐館餐桌的生鮮產品流通的物流環節,這也是最易造成生鮮產品的損耗環節。有數據顯示,從田間地頭到消費者的餐桌,生鮮產品的流通需要經歷50多個環節,這個過程讓蔬菜商品的損耗居高不下,其中,城市冷鏈配送環節尤其關鍵。目前供應鏈現在最大的困難是源頭產品的追溯及配送問題,中間環節無法把控,而生態食材生產基地到生態餐館餐桌能把控生態食材的安全性、便捷性。特別是對于非標品的生鮮,供應鏈將農戶與餐廳和客戶通過飲食文化直接聯系起來。解決了訂單農業和餐飲業,食材供應鏈的生態經濟閉環,是解決“種養”、“銷售”、“安全”這三大難題;實現了生態食材供應鏈的生態經濟閉環,是解決綠色餐飲食品安全與“特色餐飲品牌”、“優質生態食材”、“生態消費”問題。

青島市在中醫農業生態食材產業鏈和供應鏈模式創新,對促進產銷對接、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支持“綠色餐飲企業+農產品企業+農戶”“農產品供應鏈企業+基地+農戶”等供應鏈創新模式,鼓勵餐飲企業與生產基地、專業大戶、農戶建立長期穩定產銷關系,提高農業生產者組織化程度,引導原產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原產地銷售,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實現供應鏈增值,促進了綠色餐飲及大眾餐飲質量提升。

(作者章力建系中國農科院原副院長、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孫建系中國地名學會文旅委員會會長、全國生態食材團體標準與評定專家教授級高工)

編輯:生態中國

關鍵詞: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男人aⅴ第一成肉网 | 亚洲欧美v不卡在线 | 中文字幕在线中文乱码不卡24 |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视频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