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增強內容生產力 提升熒屏生命力
新時代電視媒體的轉型與升級
增強內容生產力 提升熒屏生命力(光影視界·問計中國電視高質量發展①)
融媒體時代特別是5G應用來臨,中國電視的轉型發展迫在眉睫。前不久,中央廣播電視總臺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全面啟動。
電視事業如何直面新形勢新機遇新挑戰,以改革創新跟上信息技術的發展步伐?如何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以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本報邀請專家學者,問計中國電視高質量發展。
——編 者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新中國70年來中國電視的發展有目共睹,電視劇制作、新聞直播、綜藝娛樂、紀錄片生產各領域成績斐然。
進入新時代,一方面,電視被賦予更重大的歷史使命,另一方面,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收視市場的巨變,電視作為一種傳播平臺進入新的競爭領域,面臨轉型與升級的新機遇。如何增強內容生產力、提升熒屏生命力,成為電視工作者面臨的挑戰。
深耕特色 找準受眾
電視連接家家戶戶,得到受眾充分信賴。近年來網絡媒體開始爭奪受眾,網絡、手機成為信息傳播和影像播放的重要平臺,媒體的發布主體、內容、受眾及發展呈現新趨勢。尤其是自媒體興起,人人都可發布信息,媒體競爭愈加激烈,電視業的發展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我們要客觀分析媒體技術革新帶來的轉變,看到白熱化競爭的真實狀況。播出平臺的便捷度不是受眾離開電視的最大原因,優質內容始終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互聯網+、融媒體為電視插上新的翅膀,網絡平臺已成為電視內容播出的重要渠道。各種新媒體傳播的優質內容大部分來自電視,知名網絡節目的創作者也大都來自電視媒體。
電視是大眾傳媒,能快捷地傳達黨和政府的聲音,是信息和影視產業的重要部分。正因為電視深入千家萬戶影響極大,所以要以追求社會效益為首要目標。談及電視的轉型發展,我們不可能脫離其屬性、功能和責任。
直面媒體傳播的新格局,各電視臺頻道需找準受眾群體、深耕特色、構架定位,增強觀賞價值,樹立品牌效應。省級衛視在成為當地對外窗口的同時,找到差異化的市場空間,以本地文化特色和受眾為立足點,爭取輻射全國。比如,湖南衛視立足年輕受眾,東方衛視節目都市化氣質濃郁,二者已經形成品牌。各層級地面臺和頻道應立足區域服務,像泉州廣播電視臺開設閩南語頻道,舉辦海峽兩岸文化特色的春節聯歡晚會,推出一系列“海上絲綢之路”主題紀錄片。還要敢于去掉過剩產能,與互聯網達成深度合作,拓展更具社會價值的功能。當前,一些電視臺正建成融媒體,尤其是縣級融媒體中心正轉變為基層政府的重要信息平臺,如“北京昌平”構建地方管理和信息互動平臺,不僅傳遞資訊,更直接服務社區日常生活等。融媒體構架與區塊鏈的結合必定擁有發展空間,成為新的增長點。
電視綜藝也有很大用武空間,其內容要聚焦當下社會價值與文化審美的轉變,也要關注和反映一定規模的科技時尚文化。電視節目《最強大腦》《機智過人》《中國好歌曲》等,拓展了專業深度與選題廣度,受到廣泛好評。這一點在網絡綜藝中有所表現,如《這就是街舞》《樂隊的夏天》深入、專業,整體表達輕松明快,注重多屏化的配套宣傳,主動進行碎片化傳播,這些做法值得總結和借鑒。
守正創新 打造精品
進入新時代的電視媒體,應將守正與創新結合起來,著力打造精品內容。近幾年各電視臺相繼推出精品文化類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節奏活潑,使古典文化知識競賽變得更加風趣;《朗讀者》高雅精致,結合社會現實使文本產生了深遠的文化意蘊;《國家寶藏》生動具象,積極探索歷史知識和文物價值的故事化表達。未來還要在題材拓展和與現代理念的結合上多下功夫,努力將中華文化元素與現代節目形態、組織結構、制作流程和操作規范有機結合,推動節目制作向現代化、標準化躍升,走出一條立足中華文化的節目自主創新之路。
文學性強的電視劇一直是電視的“主菜”和“大菜”。創作一流電視劇,講好中國故事,應結合現實,找到引發大眾共鳴的理念、人物和典型。這需要創作者力戒浮躁,真正深入基層生活,發現群眾真切的期盼。只有真正考慮大眾需求,才能達到有效深入的傳播。這方面許多電視臺都有成功案例。最近播出的《可愛的中國》《最美的青春》《初心》《激情的歲月》等電視劇,深入反映了革命先烈和新中國建設者的奮斗、犧牲與奉獻,諸多有真實原型的人物給觀眾帶來人生的答案,成為時代的榜樣。
創作不僅要遵循“小成本、大情懷、正能量”的原則,還要逐步完善市場秩序并建立科學細化的評價體系。一個更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不僅要以導向、收視效應、技術創新、剪輯等為指標,還應加大社會導向、效益指標的權重,鼓勵現實性、教育性、公益性,加大對制作經費和周期、平臺效應、收視時段效應、特殊人群或主題性、藝術審美、專業性等指標的考量。此外,當提倡真誠客觀的評論,推動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深度融合 集聚優勢
壯大主流輿論,打造國際一流媒體,增強國際影響力,需要提高站位、深度融合、優勢集聚。新時代的電視轉型升級,需要將高品質內容作為節目立身之本、行業制勝之道。
近年,電視綜藝領域出現一些“現象級”節目,題材內容與世界接軌,節目制作流程和團隊專業性也得到極大提升。例如浙江衛視的《中國好聲音》、湖南衛視的《歌手》引領了國內電視音樂創作及聲音制作的升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中國民歌大會》成為民族音樂視覺呈現的典范,江蘇衛視的跨年晚會表現出“國際化”視覺審美……如何在此基礎上延續高制作水準、持續吸引觀眾是當下亟待解決的課題。無論內容形式還是視聽效果都需要高新技術的助力,像無人機、冰屏、多個特殊機位和燈光器材等是豐富視覺效果的保障,優秀音樂節目要有高品質的音響設備和音響設計師,節目后期剪輯還要有修音調色,節目內容的表達還需具有高技藝的表演者……這些都需要扎扎實實地下功夫。
當前電視行業著力創新創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此次新中國成立70周年聯歡慶典活動的電視直播,便是對內容和技術極大提升的一次實戰檢驗。
媒體的品質緣于創作隊伍的品質。為保障電視整體的穩定發展,還必須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要建立系統性又相對穩定的用人機制,構架良好的生產關系。培養優秀的媒體人才并穩定隊伍,是電視行業必須盡快研究和落實的問題。
未來的電視媒體,必定是臺網合一的主流融媒體,能面對最大數量和最豐富層次的受眾。只有具有較強的原創力,才可能真正贏得觀眾;只有講好中國故事,才能向世界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中國電視的高質量發展之路,機遇與挑戰并存,改革創新出生產力,有生產力才有生命力。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
編輯:楊嵐
關鍵詞:電視 媒體 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