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在甲骨文中觸摸厚重歷史
近日,甲骨文這一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系統性文字,引來廣泛關注。中國文字博物館啟動第二批征集,破譯未釋讀甲骨文并經專家委員會鑒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中國國家博物館也舉辦甲骨文文化展“證古澤今”,首次大規模展示館藏甲骨。在這些活動中,公眾與歷史對話,感受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甲骨文,又叫契文和甲骨卜辭。前者源于文字的產生過程——用銳器在龜甲上契刻;后者則與其功用有關——記錄占卜內容。“卜以決疑”,三千多年前,商代的先民對天地神明充滿敬畏,不管是能不能打勝仗、近日有無災禍等大事,還是能不能順利分娩等日常事務,都需要率民事神以求天啟。當年在龜甲上刻下卜辭的人或許難以想象,這些文字在后世將成為解密當時社會、文化、軍事、宗教甚至天文氣象的重要鑰匙。
如果從1899年殷墟出土算起,甲骨文被發現已達120年。但對于躋身“中國近代史料的四大發現”的甲骨文,人們的了解還遠遠不夠。先不說斷片綴合、斷代研究、社會歷史研究等領域,單從認字量來看,目前整理出來的甲骨文單字約4500個,其中被釋讀、能與現在使用漢字相對應的不到1500字。甲骨文中,“日”“月”“山”能一眼看出,一把斧鉞就是“王”,頭上有角的大眼動物是“鹿”,鹿在土上走過變成“塵”……但甲骨文并非字字都能“看圖說話”,而是包含《說文解字》中提到的會意、轉注、假借等多種造字方法。中國文字博物館十萬一字的“懸賞”,足見研究機構的重視,也從另一面窺出破譯難度之高。
再難,也要研究。哪怕成功破解一字,都可能激活其背后的古代世界,對史學研究意義重大。作為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學科,甲骨文研究事關文化傳承。可喜的是,相比前輩學者的苦心耕耘,多個研究機構的“大兵團作戰”,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的參與,國外漢學家等更多海外力量的加入,為甲骨文研究開辟空間,這門學科將迎來新的春天。
讓甲骨文從可敬可畏變得可親可愛,從學術殿堂走進大眾生活是一個重要飛躍。一個一個字破解,一代一代人鉆研,枯燥繁瑣的研究是學術成果生動表達的前提。而通過甲骨文的普及形成熱愛漢字、致敬文化的社會氛圍,將為學術研究提供人力、智力等全方位的支持。有學者制作甲骨文設計字庫,做出文字表情包;有的文博機構推出紀念幣、文化衫等周邊產品,讓甲骨文“入了手”“上了身”……內容保持嚴謹,形式上更通俗,看似“高冷”的甲骨文將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人或許無法準確釋讀新的甲骨文字,但“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在現代場景中觸碰甲骨文的古樸美和歷史厚重感。相比文字載體,人的參與是文化傳承的更重要因素。
隨著經濟發展和科學進步,衣裳屋宇愈發華美精致,起居住行更加便利智能,我們不再憑借龜甲的裂痕來決斷疑事。但那些甲骨文字所記錄下的歷史留存在我們心間,讓思維世界開闊起來。
編輯:楊嵐
關鍵詞:甲骨文 文字 歷史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