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lSlS頭目巴格達迪身亡,意味著中東恐怖主義退潮?
lSlS頭目巴格達迪身亡,中東恐怖主義退潮?
上觀中東
特朗普政府選擇此時公布巴格達迪的死訊,意在展示其反恐成果,挽回因撤軍而丟失的部分顏面。
據新華社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10月27日宣布,極端組織“伊斯蘭國”最高頭目巴格達迪已在美軍襲擊行動中身亡。此際,正值美國從敘利亞北部撤軍后不久。此前的撤軍決定,不僅遭到了美國國內輿論的炮轟,還引發了美國盟友尤其是其中東反恐盟友敘利亞庫爾德武裝對美國背信棄義的指責。
特朗普政府選擇此時公布巴格達迪的死訊,意在通過展示其反恐成果來挽回因撤軍行動而丟失的部分顏面,也有為明年大選積累政治資本,避免美國短期內再次卷入地區沖突的考慮。
這或許是特朗普政府中東反恐的又一“階段性成果”。然而,現實挑戰表明,中東反恐局勢尚難言樂觀。
巴格達迪最近一次公開露面是在今年4月斯里蘭卡發生恐怖襲擊后一周。當時,巴格達迪在視頻中承認“伊斯蘭國”丟失了其在敘利亞的最后據點,號召其支持者對敵人發動“消耗戰”。
這標志著“伊斯蘭國”組織實體遭受重創后,其戰略目標已從之前的領土擴張轉變為蓄積實力。而這實際上賦予了“伊斯蘭國”分支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恐怖組織內部等級結構明顯弱化,組織結構更趨扁平化和去中心化。利比亞、敘利亞、伊拉克、也門等動蕩國家和地區的碎片化、小規模恐襲,仍呈現高發態勢。
當前自殺式炸彈、汽車炸彈、地雷等簡易爆炸裝置以及綁架、劫持等,仍是恐怖組織在動蕩國家和地區發動暴力襲擊采用的主要手段。但近年來,中東地區極端組織和恐怖主義勢力使用無人機,針對軍事設施、民用設施、政治人物的車隊和官邸、工廠、燃料庫、燃氣泵站等目標發動襲擊的頻率,以及劫持和使用化學武器的頻率,都呈現上升趨勢。
與特朗普政府標榜的“反恐成果”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東地區仍是全球高風險地區和恐怖主義的重災區。反恐階段性勝利無法根本扭轉動蕩國家的安全形勢持續惡化的局面。
地區恐怖主義的根源性問題尚未解決,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遠沒有根除,這在國際層面表現為全球失序和大國博弈導致的全球治理“碎片化”;在地區層面表現為地區沖突頻發、地緣博弈加劇、動蕩長期化、教派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盛行;在國家層面表現為發展滯后、經濟低迷、治理失靈、腐敗猖獗等。
而從美國的反恐戰略來看,奉行“美國優先”政策基調的特朗普政府,對中東反恐的戰略投入持續減少,從阿富汗和敘利亞撤軍,就是其中東戰略收縮背景下其反恐戰略調整的典型表現。
從中東地區反恐的角度來看,美國撤軍事實上導致了域內外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的活動空間進一步擴大。而域內外力量都將反恐作為開展地緣政治博弈的重要工具,不同反恐陣營之間、陣營內部在反恐目標上都存在深刻分歧,反恐目標與反恐主體之間時常存在錯位狀態。
大國對中東反恐戰略投入的持續減少和反恐讓位于大國博弈的現實,無疑將加重各國在地區開展反恐行動和協調的難度,進而影響未來地區反恐的成效。
總的來看,巴格達迪被擊斃的消息或許短期內能夠提振國際反恐力量的信心,但要根本性扭轉近年來中東反恐“治標不治本”的局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反恐 中東 巴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