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要聞
加沙難民眼中的“失望與希望”
新華社加沙10月20日電通訊:加沙難民眼中的“失望與希望”
新華社記者 陳文仙 尚昊
“我依然記得家鄉的模樣。”住在加沙地帶北部沙泰亞難民營里的老人阿布見到記者時激動地說。
阿布的故鄉位于現在以色列中部的雅法老城,1948年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時,年僅四歲的他跟隨父母逃亡到加沙地帶,淪為一名年幼的難民。
阿布在難民營長大,失業多年的他曾是小有名氣的理發師。
“生活的希望沒了,”阿布對記者說,“大家實在太窮,沒錢去找理發師,很多老顧客也已相繼去世。”
七十余載過去了,阿布老了。“做夢都想回到故鄉,但沒有希望了。”他的眼睛濕潤了,聲音也變得低沉。
加沙地帶面積約360平方公里,人口卻有200多萬,共有8個巴勒斯坦難民營,難民人數占比高達75%。由于以色列的長期封鎖,加沙地帶日益成為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缺水、缺電,更缺就業機會。
記者日前采訪的沙泰亞難民營,其面積只有0.52平方公里,卻生活著近9萬名難民,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之一。
該難民營位于加沙城內,毗鄰地中海,也被稱為“海灘難民營”。該難民營內道路十分狹窄,有些地方只容一人通過,房屋相互緊挨著,墻皮脫落門窗破舊,老舊電線私拉亂扯,晾曬在過道上的衣服不斷滴水,地面上垃圾滿地、污水橫流,垃圾臭味和魚腥味交雜著彌漫在空氣中。
阿布家的屋子十分低矮,住著5口人,一扇歪歪扭扭的鐵皮門和一塊滿是破洞的棉布將家和小巷隔離開來。屋子的窗戶很小,屋內陰暗潮濕,空間逼仄,僅有一套像樣的家具沙發也已破損不堪。
“長期封鎖導致加沙地帶的人道主義危機日益嚴重,人們生存條件愈發艱難。”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和工程處(近東救濟工程處)新聞發言人阿德南·哈桑對記者說。
據哈桑介紹,加沙地帶失業率約55%,婦女失業率更是高達90%,絕大部分大學生一畢業就失業,上百萬的加沙難民依賴聯合國救助維生。
現年57歲的難民穆罕默德·多拉已經失業多年,他曾在以色列打工,是一名建筑工人。
“未來的生活我不敢去想了,”多拉對記者說道。
他說,現在唯一的希望就是能有錢修葺一下屋子。每當雨季時屋子就四處漏水,他總擔心屋子會坍塌。
難民營里很多放學回家的孩子對記者的到來感到十分好奇,一開始遠遠地看著,后來就慢慢靠近并圍著記者問個不停,天真可愛的笑臉似乎融化了難民營里的沉重氛圍。
由于加沙地帶的學校數量有限,很多孩子只能分時段輪流去上學。難民營里沒有室外活動設施,孩子們放學后只能在狹窄的小巷里玩耍。
據哈桑介紹,目前聯合國在加沙地帶建有276個學校、23個診所,每3個月為難民發放一次救濟物資,幾乎所有難民都依靠聯合國救濟生活。美國去年宣布停止向近東救濟工程處提供援助資金,嚴重影響到難民的生存環境。
納比勒·巴魯德生活在加沙地帶東北部的賈巴利亞難民營,現年47歲的他有5個孩子,時有時無的搬運工作讓他無力支撐一家7口,只能依靠聯合國救濟維生。盡管如此,他依然盡力讓孩子們都去上學,大女兒成績優秀,已經是一名大學生了。
“生活真的無望,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里,”巴魯德嘆了口氣,“我希望孩子們有朝一日能夠走出加沙到外面的世界去生活,擁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以色列的封鎖必須立刻全面解除,加沙地帶才能得以發展,人們才有就業機會,擁有生活的希望和未來。”哈桑說道。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難民 加沙 沙地 地帶 難民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