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大館小館聯手,讓美術生態活起來
大館小館聯手,讓美術生態活起來
昆山市侯北人美術館名譽館長趙宗概至今仍記得,他第一次來上海劉海粟美術館談合作的那個下午。
上海的美術館管理水平和展覽質量讓他傾慕不已,走出館門的那一刻,他暗自下了一個決定。“能否由上海牽頭,把長三角地區的豐富美術館資源和深厚文化集合起來,帶領我們共同發展進步?”
2007年11月,侯北人美術館、劉海粟美術館、寧波美術館等單位聯合發起“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協作機制內成員館之間的資源共享、文明共建,作為長三角區域一體化中美術館之間合作的先行先試,至今已成功運行了12年。《紅旗漫卷:長三角地區美術館館藏及推介主題美術作品展》9月29日—10月10日亮相劉海粟美術館,作為協作機制一年一度的主題展覽,各成員館拿出館藏精品,在上海共同向新中國70周年獻禮。
長三角中小美術館在分享中受益
2011年,畫家陳家泠在新開放的國家博物館新館參觀了潘天壽和李可染的畫展,發現他們都是“長三角人”。這引發了他的深思。
長三角地區文化相通,陳老蓮、任伯年、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吳冠中等諸多當代畫家都出身于長三角。“長江流域的藝術文化是值得我們探討的,長三角的美術館不管是潘天壽、朱屺瞻、劉海粟美術館還是傅抱石紀念館等,如果優化組合,將館藏作品梳理、整合后,應該是很有震撼力的,不僅在國內,而且能夠在國際上進行交流……”在2011年劉海粟美術館舉辦的“長三角地區美術回顧與發展”研討會上,陳家泠等與會嘉賓的發言,如今回過頭來看,都有著預見和啟發意義。
《紅旗漫卷:長三角地區美術館館藏及推介主題美術作品展》中,有劉海粟美術館選送的劉海粟油畫《打鐵》,寧波美術館選送的張國琳版畫《生死印》,吳青霞藝術院選送的吳青霞中國畫《農具革新插秧船》,朱屺瞻藝術館選送的朱屺瞻中國畫《秋菊》……展覽共甄選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會員單位所推介和提供的優秀作品67幅,以長三角地區的主題性藝術創作的過往與現狀、美術發展進程為切入點,通過藝術家不同歷史階段藝術作品,折射出70年新中國及新中國美術經歷的歲月滄桑。這些作品來自各館的精中選精,它們的集中亮相,呼應了公眾對精品展覽的需求,也得益于協作機制12年來的成功探索。
協作機制成立以來,各種交流展覽和研討活動一直不斷,成員館以中小美術館為主,對各地美術館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趙宗概坦言,在我國,美術館還屬于新興事業。十年前,絕大多數地方城市的美術館從業人員都不是專業出身。“很多館造好了,卻不知道該干啥。有的美術館成為展覽館,沒有藏品。我們就像臨摹學畫一樣,向劉海粟美術館學習各個領域的工作,從典藏、征集、保管,再到策展理論。各地方美術館也都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到上海,在一次次交流中,給了各地方中小館很大的提升。”
建黨90周年時,協作機制曾組織在劉海粟美術館辦了聯合展覽,蘇浙滬皖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畫家作品都集中過來。這讓當時的劉海粟美術館館長張桂銘感嘆:“這就是一個小型的全國美展!”寧波美術館館長韓立誠表示,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個在國家發展戰略區域建立的互惠互利美術館合作民間組織。“機制組織成立以來,各館在第一輪推出的都是深藏未露的藏品,使各館分享長三角各區域老藝術家、名家、大師的作品,在各自家門口就可欣賞到長三角各家精品,不僅提高了各館的層次,也提升了各地的公眾審美情趣。”韓立誠說。
文化同城化:乘高鐵去看美術展
去年底以來,不少上海藝術愛好者時不時就往蘇州跑。
“吳昌碩、黃賓虹、賀天健、朱屺瞻、陸儼少、程十發、陳佩秋……能一次性看到這些‘大咖’作品,太值了。”有人感慨。
原來,蘇州美術館策劃推出了一系列以江南為主題的展覽,包括《江南意象——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藝術大展》、《三生長憶是江南——海上名家姑蘇詩意作品特展》大型群展,以及以上海藝術家個案做學術探討的《尋覓江南——陸春濤、樂震文雙個展》等。這些上海名家的展覽讓蘇州觀眾大開眼界,也吸引了不少上海觀眾的目光。
“選擇江南為主題策劃展覽是大數據分析出觀眾喜好的結果,也是一種共同的文化訴求。長三角有江南文化的核心基礎和血脈,希望我們能在江南文化中找到共同的根和魂。”蘇州美術館館長曹俊發現,觀眾感興趣的點也和展覽內容相關,如果和參展藝術家或作品“同城”,更容易引發觀眾的參觀意愿。
在網絡平臺上,常有“相約”到上海看展的周邊城市文藝青年,每每有重磅級展覽,時間、距離都不是問題。劉海粟美術館近年來推出了夜場活動,就有來自安徽的觀眾趕來“嘗鮮”新的美術館體驗方式:“上海有那么多藝術名家的講座,真想一個個聽下來。”
如何用高品質展覽留住觀眾,拓展美術館功能,吸引更多年輕人,是長三角地區各個美術館的共同思考。“很多蘇州觀眾經常會跑去上海看優秀展覽,而我們美術館最近的一系列展覽中,上海來的觀眾也很多。現在上海蘇州間乘坐高鐵只需20多分鐘,已經進入同城化。文化更應該進入同城化。”曹俊說。在協作機制下,各地美術館正以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的進程,讓長三角老百姓享受到最好的文化資源。
有一次,侯北人的作品來劉海粟美術館展出。那天下著大雨,海上書畫名家陳佩秋仍然堅持來看。“看了一大圈,我擔心她累了,問她要不要坐下來休息,她卻說要繼續看,因為在上海看到侯北人的作品非常難得。”說起這件事,趙宗概仍然感動不已。能在上海辦展,也是讓許多地方中小美術館自豪的事。“同樣的展覽如果不在上海舉辦,可能就沒有這么大的吸引力,在長三角協作中上海的龍頭作用不可替代。而且,上海的市級美術館有著較高的門檻,長三角的美術館卻能在這里享有優待,在別人眼里,我們這些小館變得‘高大上’了,也促成各館愿意花很大精力把最好的東西拿到上海來展示,讓觀眾看到最好的展覽。”趙宗概說。
更像一個大家庭,沒有絕對的“龍頭老大”
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成立時,各館推舉劉海粟美術館為“帶頭大哥”。這一方面得益于其全國影響力,也源自其愿意為各中小館奉獻、服務的精神。
“幸運的是,機制成立時獲得了上海市文廣局的支持,在劉海粟美術館分館設立了秘書處,有了人員、場地、經費保障,也讓機制能夠成為實際做事的組織。”趙宗概還記得機制成立那天的“轟動”場面,來自上海各方的支持和助力讓他印象良深,“上海各個層面對長三角一體化的意識是超前的。”
韓立誠認為,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的最大特點是去行政化和開放性。“機構組織在創建時即考慮到務必去行政化。各美術館加入不論大小、級別、性質,只要是一個規范的館(畫院)都可以,在架構安排上只設理事,輪值主席單位,由輪值主席館安排協作組織的年度活動,以此調動全體會員單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協作組織設秘書長職位,負責日常工作,除此以外成員組織單位進出自主,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館(院)。”因此,協作機制所組織的活動方向性、個性化十分明顯,各館除了特色藏品交流,還會推出區域特色鮮明的學術展、藝術展,排除了一些平庸展覽,包括一般性個展等,這也是與其他長三角書畫展的不同之處。
這個“實干”型的協作機制,逐漸為長三角培養出了一批新的美術館力量。
另一方面,近十年也是美術館蓬勃發展的十年。長三角地區更是如此。有些省級大館碰到了過去小館才有的人、財、物的困難,而有些曾經的“小館”如今有了幾萬平方米的新址,不再需要依托大館來做事情。“所謂大館的優勢已經弱化了,許多原來的中小美術館依托靈活運營機制,已經彎道超車,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影響力。”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阮竣認為,如今,協作機制更像是一個大家庭,沒有絕對的“龍頭老大”,大家相互依存,碰到什么問題,可以一起交流解決。
近年來,全國各地成立了很多美術館聯盟,但像長三角美術館協作機制這樣有長期積累,并有實質性活動和業務交流的卻鮮見。在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新的歷史機遇下,協作機制也面臨著轉型。“我們希望機制能夠進一步做強做大,各個美術館將來能夠互通有無,互為增長,借助長三角的地域優勢,做整體的對外形象發布,并進一步提高國際影響力。”阮竣介紹,下一步,協作機制將打造更豐富的年度展覽活動,并輻射到藝術家交流、收藏等領域。“上海藝術家有意愿走出去分享交流,而且很多年輕藝術家在靠作品銷售養活自己,蘇浙皖地區的收藏力量比上海強。希望能通過機制,讓長三角美術生態活起來。”
編輯:楊嵐
關鍵詞:美術館 長三角 上海 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