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高規格重建見成效 震后兩年九寨溝“補妝歸來”美麗依舊
震后兩年,九寨溝“補妝歸來”
39歲的梁楓是四川省九寨溝管理局一名工作近20年的老職工,他是九寨溝縣人,個子不高,留著平頭,總是背著一個灰色的雙肩包。梁楓的工作主要是攝影攝像,他的鏡頭對準的是九寨溝。
梁楓熟悉九寨溝每一個海子、山巒。九寨溝720平方公里的景區風光,114個海子、十幾個瀑布、無數的樹木和變幻的云朵,出現在梁楓鏡頭里,他常常會在個人號上發些短視頻,有網友調侃“九寨溝都被你拍光啦!”
2017年8月8日21時19分46秒,九寨溝發生7.0級地震,造成25人死亡,部分海子受損,景區關閉——這是九寨溝自1984年作為旅游景區對外開放以來的首次關閉。
從此,梁楓的鏡頭里,不只有風景。地震后,當地政府迅速啟動重建工作,九寨溝內聚集了來自國內頂尖科研機構生態、遺產、地災等各專業的專家學者以及無數修路、種樹的工人。他們嘗試各種恢復重建的科學試驗,在不斷的爭議和論證中付諸實施。
時隔兩年,2019年9月27日,九寨溝重新對外開放。外界將這次九寨溝開放稱為“補妝歸來”。
“地震之后,凡是和旅游業相關的經濟活動都斷掉了,商店、酒店、餐飲、旅行社,只要九寨溝開放了,該回來的人都會回來。”梁楓說。
九寨溝管理局網站顯示,9月27日開園首日游客3152人,9月30日至10月6日接待游客均達到上限5000人。
高規格的災后重建
所有人都還記得地震那天發生了什么。
導游小玲回憶,地震時,九寨千古情景區正在上演話劇汶川地震,演員在臺上表演,觀眾的座椅也隨著晃動,以為是模擬地震特效,發覺不對勁后她立刻帶游客撤離,劇場最終有一名實習女員工遇難。
梁楓回憶,8月8日晚上他沒睡,要看災損和游客救援情況,第二天一早6點進山,四周烏煙瘴氣、余震不斷,“就像有一個人在遠方吹號角,嗚嗚嗚,然后沒過兩秒鐘這邊就震動了,像魔鬼的隊伍從地獄來了。”
地震發生時正值暑假的旅游旺季,就在地震前四天,九寨溝日接待人數超過4萬,當天是3萬多人。所有人都慶幸,幸虧地震發生在晚上,如果是白天損失不可想象。
景區內珍珠灘瀑布附近有塊“8·8地震石”,巨石是從山頂上滾下來的,沿途的植被就像被剃了頭一樣。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處長杜杰介紹,這里離震源大概六七公里,山頂垂直落差272米,石頭高9.2米,重552噸,是形成于3.2億年前的白云質灰巖,幸運的是巨石在離河道不足1米的地方停了下來。
“我們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自然遺產中心報備了27個遺產點改變,一個發生重大改變的就是火花海,出現40米長決堤,幾乎消失殆盡。11個較小改變,包括諾日朗瀑布,還有15個輕微改變,地震對水循環方面沒有發生嚴重的改變。”九寨溝管理局一名工作人員說。
杜杰介紹,地震后,九寨溝管理局立即成立抗震救災領導小組,同步推進搶險救災、災損統計,協助開展規劃編制等工作。
蹇代君是地質災害預防治理組的高級工程師,震后被派往景區入口處監測水位的變化。他介紹,應急搶險階段在10月中旬左右結束,隨后轉向做災后重建規劃、往上申報項目。
九寨溝1978年被列入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在杜杰看來,世界自然遺產地沒有發生7.0級以上地震恢復重建的先例,沒有參照。只能邊研究邊干,最終通過科研的形式去做。“國內行業主管部門之前也沒有做過,他們也要慢慢研究,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相互溝通。”
九寨溝重建規格之高可見一斑。據《四川日報》報道,2017年8月28日,“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成都召開,四川省委書記王東明任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委員會主任、省長尹力任副主任。
地震3個月后,四川省相繼公布《“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劃》及《“8·8”九寨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5個專項實施方案》(下稱《方案》),從生態環境修復、地質災害防治、景區恢復與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重建、城鄉住房重建五個方面入手,全面啟動九寨溝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重建項目是我們給行業主管部門一級一級往上報的,原則是尊重自然、生態優先,要把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放在首位。”杜杰說,生態恢復方面九寨溝景區投資3.68億元,占總投入的10.2%,他還特意查證,這個比重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國內6級以上地震在生態恢復投入上比重最高的。杜杰所在的遺產恢復保護組主要負責世界自然遺產景點的保護和監測,投資2.44億,占整個生態環境修復費用的三分之二左右。
震后防災是第一位。蹇代君介紹,在地震發生第二天,就有地質專家進景區內進行應急現場踏勘。蹇代君說,地災治理大致分為3步,一是治理生命通道、社區,二是保證旅游開放,三是查漏補缺,排查清理地災隱患。目前,九寨溝景區一期89處地災治理項目已全部完工。
科研者們的試驗場
“地震之后,緊隨抗震救災工作進場的便是科研工作者,因為九寨溝是世界自然遺產地。”杜杰說,地震第二天他就開始邀請各方面的專家到九寨溝展開勘探評估。
張曉超是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副教授,她告訴記者,他們有幾十人投入重建工作,工程、地質、材料、生物和藝術設計方方面面的專家都在,九寨溝成了一個科研試驗場。
由中科院成都生物所編寫的《“8·8”九寨溝地震對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影響評估》顯示,“8·8”九寨溝地震對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美學價值)影響較小,但對個別遺產點的影響顯著,次生地質災害對遺產完整性的潛在威脅較大。
上述《評估》提到的“個別遺產點的影響顯著”便是地震以后所有人關注的焦點——諾日朗瀑布和火花海。
諾日朗瀑布是九寨溝景點的一個代表,是中國最寬的鈣華瀑布,常被當做九寨溝的標志。地震后,諾日朗瀑布部分垮塌,出現了一個洞,形成了管涌現象,水不從頂部坡面上流走,而從洞里流出來,瀑布消失。
管理局邀請不同科研機構進行現場試驗,最終確認由西南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提出的方案,即利用100多噸震損的鈣華體把裂縫填充起來。2018年6月6日,諾日朗瀑布恢復,現在已看不出有修復的痕跡。“我們還在持續監測,一個是瀑布的穩定性,一個是生態環境的變化。”杜杰說。
火花海在震后壩體垮塌,幾近干涸,白色鈣華暴露地表,湖水下泄后在它的下游形成了一個新的景觀雙龍海瀑布。火花海至今未對外開放,用圍欄封閉住。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付碧宏團隊利用遙感監測技術發現,九寨溝地震誘發了大量同震滑坡,形成了許多潛在滑坡和泥石流隱患點,主要分布在日則溝的五花海、查則洼溝的下季節海及樹正溝的荷葉寨一帶及周邊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受降雨等因素的影響,部分潛在隱患點的問題將逐漸暴露,產生新的滑坡和泥石流。
“泥石流、滑坡和崩塌是九寨溝三種主要災害類型。”蹇代君說,一般處理這些災害采用的是清理石頭、掛網、樁板墻等措施,但由于是在世界自然遺產地,要求有所不同,除了防災,還要考慮保護景觀——“比如泥石流,最好的治理方式應該是排道,讓它自然流走,但因為要保護坡下海子,就采取攔的方法。”
另一個不同是在治理工程之后,還要考慮工程體與周圍環境的融合。“如果游客拿相機一拍照,看見的是一堵白色混凝土墻,那就大煞風景了。”此時,張曉超團隊上場了。張曉超介紹,他們把混凝土擋墻稱為景區白色污染,也叫硬質景觀,與周圍自然景觀不搭的,他們要做的就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消解掉硬質景觀。比如有的攔石墻高數米,要對墻進行綠化,有的是采取垂直綠化方式,種上植被,有的需要結合情景把墻隱蔽掉,與周圍的景觀保持和諧。
負責綠化和硬質景觀消解的生態環境恢復保護組負責人向春元介紹,整個九寨溝景區有3萬平方米要做綠化和生態消解,現在做了一千四百多平米,是先行試點。
在五花海附近,可以看到滑坡之后裸露的山體,上面有一道一道階梯橫線,隱約可見點點綠色。向春元說,滑坡治理首先是把垮掉的石頭清理掉,再用土石袋堆成階梯狀,防止水土流失,最后是栽樹。所有的樹木植被必須是當地物種,雇傭工人背上去。種樹后還要種上其他植被,林草結合,整個景區內有61個這樣的修復項目,其中40個已經完成工程和生物措施,栽上了樹,接下來是澆水維護,讓其自然生長。
九寨溝景區里邊的棧道柱子看起來是木頭,里邊卻是鋼。“鋼是功能性的,木頭是美觀性的,功能性是第一位,同時要考慮美觀性,這是在景區里做地災工程的不同。”蹇代君說。
“我們完全是把這個工程項目當成科研項目在做,邊做邊研究,方案不斷優化,做完之后還要監測一兩年后植被的恢復情況。”張曉超說。
該不該人工干預
九寨溝災后重建開始后,就一直伴隨著爭議。
最大的爭議就是九寨溝重建是否需要人工干預。
一種意見認為原本的九寨溝景觀就是自然地質原因形成的,地震也是形成自然景觀的一種因素,所以沒必要人工恢復。另一種意見,則是必須要人工干預。
九寨溝管理局科研處高級工程師朱忠福舉了個例子,以前存在一個大的組叫生態地災組,但由于工作復雜,不同領域的專家經常發生爭論,生態地災組遂拆分成現在的遺產、地災和生態恢復三個組。
“比如下季節海附近為防止崩塌滾石,修了棚洞,一開始準備修900多米長,地災方面的說必須要修,遺產的專家說不能修,大家吵架,開了好幾次會,最后采取折中方案修了300多米長,接下來還要做生態消解措施。”杜杰說。
杜杰注意到,外界也一直在關注九寨溝的重建情況,相關討論從專家組蔓延到社交網絡。
“網上曾經有大量自媒體說諾日朗瀑布垮了,九寨溝沒有了,一旦有點動靜會被無限放大,形成輿論壓力。”
“不干預可能影響下游居民安全,萬一干預之后,瀑布出現垮塌,外界肯定會說是我們造成的。”杜杰坦言,之前只是做旅游開發和環境監測,現在面對重建工作,“是從來沒有碰到過的難題。”
在景區內樹正寨,可以看到寨子后邊山上矗立著一排高達八九米的水泥墻,要拍照的話,鏡頭難以躲避。
“地災組的專家覺得攔石墻又高又厚才安全,但是景觀組的專家就會覺得有問題,后期做綠色和生態消解能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但反過來講,這對地災工程的設計提出了更高要求。”成都理工大學生態環境學院院長裴向軍說。
裴向軍說,每個工程方案的最終確認都需要地災、生態、遺產各方面的專家共同論證,有時候為了平衡各方的需求,要來來回回改方案,甚至連防護網采用什么顏色都是一個頗費腦筋的事兒,多少會影響項目進度。
但裴向軍認為,這是一個必須的過程。九寨溝雖是地質作用形成,但震損區域在自然演化過程中,如果不加以適當干預,侵蝕加劇,數萬立方米的固體物質會變成泥石流物源,造成更大的危害。
“現在來評說干預結果好壞還為時尚早,要同時滿足各方面的要求其實很難,現在先行做些探索性的工作。”裴向軍說。
九寨溝依然美麗
9月27日,在關閉兩年多后,九寨溝重新對外開放。
九寨溝管理局9月23日公告稱,景區根據恢復重建情況,實行單日最大限量控制,目前最大限量為每天5000人,超過最大限量,景區當日將不再接待游客。
9月30日,管理局發布消息,當天至10月6日門票已售罄,提醒游客不要盲目前往。
九寨童話酒店老板王培江告訴記者,震后這兩年里,景區附近數百家酒店多數都關了,但九寨童話差不多一直開著,為參與恢復重建的高校老師和建設工人提供住處,“沒有游客,可以說是艱難地熬日子。”
王培江說,最近幾天他的酒店,住滿了游客。
由于溝口的游客中心在地震中損壞正在重建,藍天停車場被當作臨時游客中心,游客早上在這里排隊等候檢票。
游覽方式沒有變化。九寨溝景區呈一個“丫”字形,游客乘坐觀光車從游客中心出發,在諾日朗中心站經調度,開到兩側終點站,左側是長海,右側是五花海,再往下一個景點游覽。
導游小玲是九寨溝人,9月28日是她兩年來第一次帶團。小玲說,開放的景點都恢復得很好,新的景點雙龍海瀑布也受到游客歡迎。她在給游客介紹景點時都要特意囑咐游客注意安全。
記者在開放區域所見,公路、廁所和部分棧道都是新建好的,行走在棧道上,不時能看到豎立在一旁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禁止通行”標牌,還有的警示游客此處有落石,需快速通過。
距離九寨溝溝口最近的兩個村子是彭豐村和隆康村,不少商鋪在裝修或打掃衛生,幾名店主說地震對房子沒有影響,因為沒有游客這兩年都關了,現在準備重新開業。
諾日朗游客服務中心是寨子居民集中賣旅游紀念品的地方,有100多個店鋪,主要是賣蜜蠟、披肩及各種手工藝品,60多歲的郎巴修是則查洼寨村民,“整整兩年,生意都沒法做。”郎巴修感嘆。由于游客不多,只有不到一半的店鋪開著,郎巴修說,很盼望將來能恢復到兩年前的盛況。
景區門口的出租車也重啟運營,師傅張杰說過去兩年間他都是停運的。景區總共200多臺車,重新開園后有六七十臺開始運營。
邊邊街是溝口附近的商業街,來自松潘縣55歲的卓瑪開了一間藏羌服飾店,“聽說重新開放了就過來開了業。”
“天天和工人、鋼筋水泥、石頭樹木打交道,現在突然和游客打交道有點轉不過來彎。”梁楓說,“兩年不見游客,如今重新看到游客進場,莫名的有種陌生感。”
10月1日,當觀光車經過鏡湖、五花海等景點的時候,車內一片驚嘆聲,游客紛紛起身拍照。導游小鄧感嘆,“九寨溝進了幾十次,今天進來還是那么美。”
新京報記者 向凱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九寨溝 地震 重建 游客 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