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我的豐收我的節,立體展現豐收盛景
喜看稻菽千重浪,億萬農民慶豐收。
在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鳳陽小崗村,一場農業品牌產業發展大會拉開帷幕;在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府的成立地內蒙古烏蘭浩特,捕魚、割稻、捉泥鰍比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在紅色老區廣東豐順,富民惠民的高山富硒茶借助電商的翅膀走到世界各地……在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由人民網組織的“我的豐收我的節——70地慶豐收全媒體聯動直播”報道,立體展現千姿百態的豐收盛景,在華夏大地上繪制出一幅瓜果飄香谷滿倉的秋收全景圖,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這次直播活動中,70地聯動直播,逾400個機位,5G無人機 、VR攝像機全上陣,超過1億人次共享豐收盛況……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化技術,是本次豐收節的一大亮點。如果說技術是豐收節的揚聲器、傳音筒,那么各具特色的農耕文化、民族風情才是豐收節最動人的故事。豐收不止金色一種顏色,農民也不只有面朝黃土一種姿態,如何全方位描繪現代農業、多角度展示鄉村振興?“內容+科技”的強強聯手讓豐收節的喜悅在城市鄉野、農田草原傳遞。
一位活動組織者表示:通過直播的鏡頭,讓每一個人都身臨其中,讓農業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的確,作為一個傳統深厚的嶄新節日,面對地域、時間、風俗的差異,如何才能吸引更多人參與到秋分時節的豐收節中?技術嘗試、活動創新異彩紛呈,相關部門在節日的“頂層設計”上更做足了功課:原則上不舉辦全國性的主會場和分會場活動,重心進一步下沉到縣、鄉、村。一方水土有一種豐收的景致。70地的豐收節慶,正是因地制宜過大節的生動縮影。以地域為依托,提高節日的參與度和基層的覆蓋率,豐收節才會走進人心、集聚人氣。
“我的豐收我的節”,億萬農民是當之無愧的主角。他們用汗水澆灌出豐收的碩果,也理應享受節日的歡樂。從“慶豐收·消費季”活動到“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從農產品流通優惠減免到電商平臺集中展銷,正是為了讓農民既豐收又增收,既有獲得感更有幸福感。此外,農民文化展、豐收歌會、節慶廟會等活動,點亮了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必將激發出創業的熱情。正如近日開啟的“我豐收我驕傲”短視頻征集活動所表達的初衷,農民應該拍攝自耕自種的特色產品、記錄家鄉的豐收場景,因為對于腳下的那方土地而言,這些腳沾泥土的人最有發言權。
“我的豐收我的節”,城市居民也概莫能外。在過去,市民作為消費者,身居農業產業鏈的末端。現如今,市民除了享受更優質、更多樣的農產品外,更多地參與到農業生產、農村生活中來。在農旅結合的熱潮中,對那山那水寄寓鄉愁的市民來到田間地頭體驗種植的艱辛、享受采摘的樂趣,在滿目青翠的田園小屋中度假休憩。更不用提在鄉間田埂奔勞的扶貧干部,飲水思源回饋農村的企業職工,他們的參與充分說明:在鄉村振興的路上,缺不了城市的參與。所以,城市參與豐收節,感受喜慶氣氛,本是城鄉協同發展、共創美好生活的題中之義。
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向全國廣大農民和工作在“三農”一線的同志表示誠摯的問候,他說:“三農”領域的成就,是全黨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結果,也是廣大農民和農業戰線工作者辛勤勞作的結果。的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乎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豐收節也理應成為所有中華兒女的節日。人人共享豐收喜悅,豐收節才會越辦越紅火,助力生產干勁一浪高一浪,農業豐收一次連一次,人民幸福一波接一波。
編輯:李澤杰
關鍵詞:豐收 農民 活動 節, 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