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財·知道財·知道
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中國選擇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作為新型開放大國,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如何維護多邊貿易體制、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如何以開放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成為當下以擴大開放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考慮到這一大背景,9月10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和中國工人出版社在京主辦的“新型開放大國——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中國選擇”高峰論壇暨新書發布會,就更顯及時,與會專家學者的思考更顯針對性。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在開幕致辭中提出,作為新型開放大國,開放牽動影響全局、開放與改革直接融合、開放倒逼改革的時代特征十分突出。為此,一是以高水平開放加快建設高質量市場經濟,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二是以高水平開放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性地位;三是以高水平開放加快完善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四是以高水平開放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由此,不僅奠定走向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基礎,而且將同世界經濟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帶來更加進步繁榮的中國和世界。
以開放促改革
就“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討論主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卓元表示,當前最現實、最實際、最可操作的就是以開放促改革。發展民營經濟、發展大眾創業的這個方針不變化,中國經濟的穩定就有重要基礎。
中國社科院藍迪國際智庫項目專家委員會主席趙白鴿認為,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必須要考慮兩個因素。第一,全球治理結構在變,發展中國家、年輕一代怎么參與,成為一個現實問題。第二,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要充分考慮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因素。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提出,世界是通的,要求開放,要求構建開放型的世界,要求每個國家成為開放型的國家。中國的開放,不僅是高水平的開放,而且是引領性的開放、建設性的開放、制度型的開放、全方位的開放。
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則表示,第一,應該加大自貿區的開放力度,給自貿區更大的自主權;第二,應該加入CPTPP倒逼改革;第三,建議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指導委員會、國際秘書處,全球性的“一帶一路”的仲裁機構;第四,可以通過外商投資法作為突破中美談判的僵局。外交學院原副院長江瑞平認為,世界“通”了后,不通所帶來的問題就更加嚴峻。要形成全面開放的高水平開放新格局,需要打造高水平周邊開放的新格局。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所長陳衛東指出,高水平開放是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服務于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開放水平;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雙向開放;要在更加深化沿海開放的同時,提升內陸和沿海開放,實現內海對外聯動,東西協作的區域形成發展;要推動互利與普惠相結合的共贏開放。
新動力源自何處
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新動力”的主題討論中,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彭森指出,當前,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或者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動蕩、調整。數字革命、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另一方面,中國在深化市場化改革和自主的對外開放方面邁出了新的步伐,下一步還必須深化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深化高水平開放。
絲路產業與金融國際聯盟理事長曹文煉提出,要向融入國際規則的開放深化,從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外,中國可以在促進全球勞動力要素流動發揮更重要作用。
國家發改委區域開放司原司長趙艾提出,只有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強改革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才能有效地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下大力氣解決改革的重點關鍵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指出,善用高水平的開放倒逼深化改革,要實現資金流、技術流、產業流、產品流、人流的內外流動,更要推進規則和制度型開放,使得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賈康指出,要放松供給約束,挖掘供給潛力,釋放市場主體、創新主體的活力和潛力空間。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原會長宋曉梧則表示,我國經濟社會面臨三重轉變,一是從農業大國向工業國、服務業轉變,二是從過去的傳統的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三是向老齡化社會轉變。在這一背景和改革開放40多年成就基礎上,在積極參與和推動全球化的同時,要做好中國自己的事情。例如,盡快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收入差距不斷加大、產權保護不到位,要素自由流動不到位等重大課題。
編輯:秦云
關鍵詞: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選擇
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構成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