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復興路上>我和我的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翱:明孝陵申遺記
編前: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賀云翺是恢復高考之后的第一屆大學生,作為“文革”后培養的第一批考古學者,他一直戰斗在考古第一線,并進行文化遺產研究的相關工作。1997年起,他開始參與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并擔任專家小組組長。他的講述,告訴我們一個“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故事”。
圖為賀云翱。1997年起,他開始參與明孝陵申報世界遺產工作,并擔任專家小組組長。更為重要的是,南京明孝陵考古和申報世界遺產的行動,也在學術研究方面建立了范本,成為“文化遺產學”研究的開端。
我一輩子從事考古工作,記憶中有許許多多印象深刻的事。其中,明孝陵考古發掘及隨后申報世界遺產的工作,印象最為深刻。
那是1997年的五六月間,中山陵園管理局開始對明孝陵陵宮門(又稱“文武方門”)進行修復工作。原來的陵宮門是清代太平天國之后曾國荃復建的,已經殘破。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批復,在這次修復之前,要對原有建筑遺存做考古清理,我就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
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獨龍阜玩珠峰下,東鄰中山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明孝陵作為“明清第一陵”,是中國帝陵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創造性地新設了方城、明樓、享殿、圜丘及長方形陵宮的制度,這種制度此后為明清兩代皇帝所沿用,深刻地影響了北京明十三陵、以及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形制,奠定了其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其實此前,關于陵宮門的修復工作已經有了通過論證的方案。當時的設計人員認為,陵宮門的五座門道皆為券頂門(上面為圓形)。但是,通過考古發掘,我們忽然發現,實際情況是中間三道門確為券門,但東西兩側的掖門卻是平頂式門(上面為方形)。這應該是明代禮制所決定的。
這個考古發現,讓古建筑設計人員大吃一驚,趕緊跑回去修改圖紙,而當時正在依照設計圖紙燒造的琉璃瓦窯也立刻暫停。同時,有關明孝陵的考古發現經大眾媒體公布后,立刻引起社會公眾廣泛興趣,游客明顯增多。在此后三四年時間里,我們開始陸續對明孝陵的東配殿、神廚、西配殿、具服殿、欞星門、下馬坊、明東陵等地面建筑遺存進行考古發掘,也就是說,經過這次比較系統的考古工作,我們首次弄清了在歷史上已湮滅的建筑在明孝陵陵宮內的具體位置、規模、結構、建筑材料和技術以及興廢過程等。
2000年8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負責東亞世界遺產項目協調考察的英國考古學家亨利·克利爾博士在國家文物局郭旃先生陪同下來到南京,正在進行考古發掘的我,負責為他進行講解。當時,作為“四大古都”之一的南京,沒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產。負責同志握著我的手說:“給你3個小時,講成功了,咱們申遺就有希望了!”
3個小時,有問必答。亨利·克利爾博士最后握著我的手說:“感謝你,你今天講的非常有意思!”當晚,在南京市政府的接待活動中,克利爾博士明確表示:南京明孝陵可以申報世界遺產。
世界遺產申報是一項涉及面廣、事關整個社會的系統工程。隨著申報工作的不斷深入,我被任命為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專家小組的組長,負責學術研究及申報文本的撰寫工作。從春末夏初到第二年的春節,我們從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系統剖析、研究、解讀明孝陵,四易其稿,終于圓滿完成文本編寫,以及圖表、照片、幻燈片、錄像片的制作,以充分的論據證明了明孝陵具有“在世界范圍內被公認的、最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
隨后,明孝陵申報的中、英文兩種文字的文本及錄像、幻燈片等被遞交到北京乃至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山陵園管理局也完成了發掘考古遺跡的整修和環境保護項目的確認等相關工作。
2003年7月3日晚上,法國巴黎召開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很多南京市民都在街頭等待著消息,我沒有下樓,一直等到夜里10點鐘,當時實在太累太困了,我就迷迷糊糊睡著了。
忽然,窗外傳來一陣又一陣震耳的鞭炮聲,把我鬧醒了。這時電話鈴聲也響起來,我心里想:“一定是成功了!”(口述/賀云翱 記錄整理/付裕)
編輯:張佳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