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盲盒經濟”火爆,但年輕人消費別盲目
視點
面對不斷崛起的盲盒經濟,在提醒年輕人節制消費、避免成癮的同時,也有賴于監管部門進一步規范其市場。
比“炒鞋”更加燒錢的項目來了。據報道,盲盒俘獲了大量忠粉的心。有一對夫婦4個月花了20萬元在盲盒潮玩上;還有一名60歲的玩家,一年花費70多萬元購買盲盒。而某二手購物平臺今年年中公布的官方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有30萬盲盒玩家在其平臺交易,每月發布的閑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
所謂盲盒,里面通常裝的是動漫、影視作品的周邊,或者設計師單獨設計出來的玩偶。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注,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么。心理學研究表明,不確定的刺激會加強重復決策,因此一時間盲盒成了讓人上癮的存在。就這點來看,這和買彩票頗為相像,都有賭運氣的成分。
單個盲盒的價格通常為三五十元,相對較強的購買力,讓那些受影視動漫文化熏陶的年輕人,能夠撐起龐大的盲盒經濟。從上游的IP設計,到中游的零售,再到下游的二手交易和玩偶改裝,其產業鏈已相當成熟,且市場空間巨大,當然也在不斷掏空年輕人的口袋。
如果從純市場的角度看,作為一種由來已久的商業模式,買賣雙方自由交易,并無不妥。但其中的一些問題仍然值得留意。
首先,盲盒成癮說到底也是源于賭徒心理,相對于彩票,它又是個高度不透明、信息極為不對稱的行業。售賣盲盒的商家,是否放大了“中獎”概率,變相誘導購買?那些經典、限量款的真實“中獎”率會不會低于宣傳,留下消費陷阱?
而且,購買過幸運盒子之類盲盒的消費者可能會發現,盲盒中的一些物品可能是山寨產品,如山寨的面膜、口紅,其有無檢測認證,或其標稱的設計師原創設計的玩偶是否名副其實,同樣是未知數。
另一方面,盲盒經濟帶火了二手交易,一些拆出來的經典、限量款玩偶,在二手交易平臺上價格暴漲,溢價甚至達到三四十倍。其火爆行情,到底是真實供需關系的結果,還是有商家投機炒作的因素,對盲盒玩家來說會很難判斷,市場高度不透明。
不久前,炒鞋的話題引發廣泛討論。它和盲盒經濟相似的地方在于,價格不斷飆升的鞋子和玩偶,都是基于收藏的文化潮流。那么炒鞋所衍生出來的一些亂象,比如中間商刻意購買囤貨,人為制造稀缺性,誤導消費者,同樣可能在盲盒經濟衍生的二手交易市場上演。
值得注意的是,盲盒經濟的受眾,很多都是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他們對市場風險的識別能力相對較低。因此,在被刻意夸大的“中獎”概率吸引,不斷投入金錢去購買盲盒,以博得心儀的玩偶,或者在二手交易平臺上花高價購買盲盒玩偶,認為可以保值升值,都可能成為被套路收割的對象。
面對不斷崛起的盲盒經濟,顯然有必要提醒年輕人節制消費、避免成癮。當然,這也有賴于監管部門進一步規范市場,對交易不透明以及各類違規炒作,及時清理打擊,保證這一新興行業能夠良性運轉。
□熊志(媒體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盲盒 年輕人 消費 交易 經濟